唐代最牛的十位诗人是谁,请不要只知道李白杜甫好吗?,第1张

只数出十位,当然是首推张若虚、李、杜了。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誉为诗中的诗,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只可惜他的诗仅存两首存其《全唐诗》中,据说所作佚散了。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除了《蜀道难》外,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他在诗歌中的贡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一生穷困潦倒,同情低下层人民的疾苦,写出了“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产经”等等名句,一直流传下来。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等。

王维,世称田园诗人。以田园山水诗为主要特色,清雅淡远,独步于当时。其诗众体兼长,尤工五言律、绝,同时不乏格调高昂的边塞诗。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兼崇李、杜,反对浮艳低俗,笔力雄健奇崛,自成一家。以古文之章法句式为诗,对宋诗散文影响颇大。

栁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大都抒写谪情,描绘山水,风格明净简峭,峻逸沉郁,卓然成家。尤工五言,后人将其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韦应物并论。

刘禹锡,早年与柳宗元为文友,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其诗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况且无体不备,名篇甚多,蔚为大家。他的诗风格沉着稳练,也清新明快。他的巜竹枝词》、《柳枝词》等在唐诗中别开生面。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提倡用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的《长恨歌》、《琵琶行》有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其诗平易通俗,流传广泛。据说在世时已远播国外,对小日本平安朝文学影响很大。早年与元稹交厚,亦称“元白体”,晚年与刘禹锡唱和,又称“刘白”。

李贺,少时便有“孥云”之志,才名早播。其诗多感时伤世之作,哀叹盛年易衰,悲感零落不遇,或寄情于天国,或幻念鬼境。尤长于古体歌行,以其逸才奇思惨淡经营,刻意求新,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幽奇诡谲的意境和魄丽新美的意象,在中唐时期诗坛中高树一帜。可惜年纪轻轻的便与世长辞。

李商隐,因受牛、李党争横遭排斥,失意潦倒,几入幕府而寄人篱下。其诗多抒写怀抱,寄慨身世,流露出浓厚的伤感情调。擅长七言律、绝,所作咏史诗、无题诗成就特高。集庚信之文采、杜甫之精工、韩愈之奇峭、李贺之瑰丽,广收博取,融汇贯通,独创为典雅华美而寄情凄婉的“玉溪体”,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在晚唐诗坛与杜牧并驾齐驱,世称“小李杜”。

除了以上十位,还有很多比如孟浩然、王昌龄、刘长卿、岑参、韦应物、杜牧、温庭筠等等唐代著名诗人,他们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诗篇,以上所列十位可见一斑。

况且对诗歌的喜好,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准确地作出中正的评判。这仅是个人的拙见,还望有识之士指点迷津!

在唐代能称为大诗人的前三位非李白、杜甫、白居易,然后就是王维、杜牧、李商隐、王昌龄、孟浩然、刘禹锡,韦应物。

1、李白——诗仙,其纵横恣肆,雄奇奔放,高亢飘逸的诗风,至今让人望尘莫及!

2、杜甫——诗圣,沉郁顿挫,悲亢沧凉,忧国忧民,一代诗风,世人至今仰望!

3、白居易——诗王,诗平白如话,合时而著,合事而作,创造出另一种风格,几乎人人可读之。

4、王维——诗佛,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惊叹?

5、杜牧——诗风俊拔爽朗,英姿勃发,于盛唐之外,另开妙境!

6、李商隐——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是晚唐诗人中用典高手!

其它几位就不一一介绍啦,发布罗!

除了上面 各位先生列举的诗名如雷贯耳的大李杜,小李杜,王昌龄,白乐天,刘禹锡,王维,孟浩然,贺知章,王之焕,写下千古名篇《腾王阁序》的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边塞大诗人岑参和同是边塞大诗人且封侯的高适……太多了,数不胜数。在诗歌顶峰的大唐王朝,伟大的诗人犹如繁星,催灿夺目,照亮了 历史 的夜空!我辈唯有敬仰!

给诗人排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既然诗书君邀请,我就谈谈我心中的十大唐朝诗人。题主已经把李白和杜甫排在冠亚军的位子了,那我们就从第三名排起。

首先来谈谈我给唐朝诗人排序的标准。我并不想从谁的诗最好看,谁的诗最美最简单最受欢迎来给诗人排名,我是想首先把唐诗也分成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个时期。我们知道,一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受到当时的 社会 环境和 社会 思潮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最敏锐的诗人才能感知时代的风潮,他们用心得风格,引领一个时代的诗风。这样的诗人才是对唐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这是我的排名的原则。

第三名,肯定属于白居易。白居易属于中唐时代,那种不可一世的豪迈气概已经消失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宛如中年般的沉静。人们喜欢安静了,在文学上,开始追求那种朴素的明快的文风,最好像乐府民歌一样。白居易感受到 社会 的变化,与他的好朋友元禛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一方面让诗歌能深入反映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让诗歌进入寻常百姓家,能看得懂听得懂。这叫做新乐府运动。他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而且白居易一生的诗歌有3000多首,脍炙人口备受民众喜爱。所以从他倡导改变诗风,和他的诗歌的质量和数量,白居易应该排在第三位。

第四名王维。王维是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之所以把他排在第四位,主要的理由是,他开创了盛唐的山水诗派,也是引领了盛唐诗歌中以禅入诗的风气。王维早期的诗歌,慷慨激昂有少年侠气,有边塞诗风。人到中年和晚年之后,开始出入佛老,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的生活是官、隐、禅三位一体,而他的诗歌也是山水和禅宗相融合。他的诗善于意境的创造,被苏东坡称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和画,还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他的《终南别业》充满了浓厚的人生哲理和禅意。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第五名是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也许我们不是很熟悉,但是陈子昂在唐朝诗歌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也是引领初唐诗风的人,是初唐诗歌革新的一面旗帜。在初唐时,诗坛上流行的还是齐梁诗风,就是那种非常柔软非常华丽甚至有些暧昧的红粉的那种。陈子昂严厉批评这种诗风,提倡学习汉魏风骨,走复古的路线。在他的引领下,初唐诗风变得清新豪健,一派生机勃勃。比如他的著名的登幽州古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六名是孟浩然。 唐朝诗人前十名不排上孟浩然,恐怕李白都不好意思做第一名。因为李白是孟浩然的铁杆粉丝。当时好多著名诗人都是孟浩然的小兄弟。,比如王维,比如王昌龄等。倒不是说孟浩然年龄大,而是他的诗歌的水平和贡献高。孟浩然在求官失败以后,回家做起了专业隐士,从而成为盛唐时期著名的田园是派的宗师。我们可以说,在田园诗这一块,在如何开心地做个专业隐士这一块,除了陶渊明敢称大佬,后世还有谁敢称第二?唯有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第七名刘禹锡。刘禹锡在中唐诗坛,可以说是个异类。在中唐诗风开始走向平淡的时候,他的诗歌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积极 进取,所以他被称为诗豪。他的名气和成就不在白居易之下,所以又被成为刘白。刘禹锡成就最高的我认为是他的怀古诗。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八名:李商隐。 李商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如他的朋友写他的一样,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他深陷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一生没有得到解放。所以他的诗歌充满了伤感、朦胧的意境。这种风格也是引领了晚唐之后的诗歌的风格。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无题和爱情系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九名:杜牧。 杜牧在青年时期是个浪子,但是他本来还是想做个宰相啥的,因为他确实具有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是生活愣是把他逼成了风流浪子。他的诗歌以咏史和怀古最佳。

第十名:李贺。这个少年天才的诗歌,像受到神启一样,他的诗歌充满了梦幻感,充满了神奇的浪漫主义的感觉。可以说,李贺的诗,总是在 探索 人的生死、生存困境的问题,像这种特别有哲学思考的风格,在唐朝极为少见。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别说是唐代,放眼中国文学史,在诗歌造诣上超过李白杜甫的人几乎没有,可称得上顶级诗人的只有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这几个人而已。

除去李白和杜甫,剩下还有八位,我试着挑选一下。

白居易

白居易这个人,不管是否喜欢他的诗,都必须承认他是一流诗人。他写诗追求雅俗共赏,所以在诗歌里面就会多一些白话,如果说因为白话就判定诗歌不好,显然有失偏颇。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这些传世名作就不说了,就是一些五言诗,也别具风味,比如:

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雪天和朋友共饮的场面描写出来,而且传到出诗人的那种热情。看似简单,没有十足的功夫是没有办法写出来的。

李商隐

唐代诗坛,李商隐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和李杜相比,他可能缺少厚重感,但是粉丝数量而言,可能李杜加在一起都没有李商隐的多。李商隐和白居易可以看作是诗人的两个极端,白居易恐怕别人不理解自己的诗,而李商隐好像总害怕别人理解自己的诗,他总是将很多美丽的意向放在一起,却让人感到不知所云。

喜欢李商隐诗的人,很多说不说理由,就是喜欢,这主要是因为李商隐的诗就好像是一个美女,在没有理解内涵之前,就已经被外表吸引了。李商隐的诗,拿出来任何一句,都极具美感:

杜牧

和盛唐的李白杜甫一样,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也是并称的。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诗、绝句,不擅长于长篇五言古诗;但这正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的长篇五言古诗气骨遒劲。

杜牧自称作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以激发人意”。

杜牧一生风流,他曾经几次来到扬州,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最著名的就是:

韩愈

在历代的唐诗选本里面,能够和李白杜甫诗在数量上相抗衡的就是韩愈,甚至有人认为韩愈诗的成就在唐代直追李杜,排名第三。后人对他的诗评价也很高。

叶燮论韩诗:“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赵翼《瓯北诗话》云:“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

他的代表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最为人熟知:

韩湘就是韩湘子的原型 。

王维

王维笃信佛法,但是并非是那种消极出世之人,如果需要他做官,为朝廷出力,他马上就会放弃自己的隐居生活。

王维的诗清新淡雅,在他这里,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汇聚在一起,正因为这种汇聚,才有了苏东坡的那句评价:

孟浩然

孟浩然前半生一心想要做官,这无可厚非,但是心灰意冷之后,开始四处漫游,放浪形骸,过起来游山玩水的日子。

孟浩然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诗,题材大多关于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孟浩然虽然没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交友很广,他与王维、李白、王昌龄等等诗人都是好朋友。

他的代表作品是过故人庄:

许浑

许浑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擅长律诗与绝句。唐诗选本《唐诗鼓吹》选其七言律诗达三十一首。

因为他诗中经常用到“水”字,人称“许浑千首湿”。对他的评价呈现两极化,然在历代的被讨论度皆甚高,持赞扬或批评许浑言论者皆为数不少,在唐代诗人中亦是个不太多见的现象。

他的代表作品咸阳城东楼:

李贺

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后人评价他:“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诗鬼”。

李贺是李唐王朝皇室子孙,一心想要报国,却只郁郁不得志,他的南园就是他报国无门的写照:

当然,除了上述诗人,还有很多诗人值得阅读,比如王昌龄、高适、岑参、刘禹锡、刘长卿等等。

1、唐代最牛的诗人除了李白杜甫, 第三位就是白居易 ,甚至白居易可以和李白杜甫齐名。李白杜甫是生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人民生活富足安逸,女性的地位也高,女性的服装真是漂亮啊,即大胆又有个性,人们以丰腴为美,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用减肥,长安、扬州等城市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所以文化也是最璀璨的时代,从宫廷到民间,有广大的市场。而白居易是生在唐朝最败落的时期,那个时候人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来的心情欣赏诗歌词赋呢,所以高超的水平被时代埋没了。就这样他也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千古流传,他的小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脍炙人口。

2、 第四位王维 ,王维名副其实的大家,诗词、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当李白杜甫都还在不知名时,王维已经凭借着他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扬名立万、独步天下。王维的诗歌在边塞、山水诗、律诗、绝句都有流传千古的佳篇。

3、 第五位刘禹锡 ,就是因为他的《陋室铭》觉得他活的透彻,正如《乌衣巷》中写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格局,怎样的逆境也能笑着面对,正如《秋词》中的描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4、 第六位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句恬淡清新,透着一股禾苗泥土气息。就像这首《过故人庄 》中描述的情景:故 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 第七位王勃 ,他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为经典: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其中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他的不朽之作《滕王阁序》是历代文人无法超越的传世名篇,其中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千古佳句。

6、 第八位王昌龄 ,盛唐七绝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后人称: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这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非常的气势恢宏。还有这首《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7、 第九位杜牧 ,杜牧官N代,祖上几代都是朝中的重臣,家族传承诗书之风,年少时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篇《阿房宫赋》令洛阳纸贵,圈粉无数。他的第一志愿是当官,用自己的才华让国家富强,让百姓富足,可是他生不逢时,当时的朝廷内斗,把一个好好的中唐拖入了晚唐,也把他的志向和才华毁掉了,所以凭借自家的万贯家财,在扬州这个大都市的烟花巷柳夜夜笙歌,如《遣怀》中描述: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虽说报国无门,但是诗歌词赋造诣很高,一生写下了524首流传千古的作品,如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泊秦淮》《山行》《清明》等等。

8、 第十位李贺 ,人称“诗鬼”,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诗中的“ 酸风射眸子”“清泪如铅水”“天若有情天亦老 ”堪称神奇诗句,意境奇美,无以伦比。他的诗中总会发现惊艳的词句。他的“ 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高适﹑岑参、卢 纶 、贾 岛 、张 继 、李 坤

除李白,杜甫之外,列举十位:

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王维,杜牧,孟浩然,刘禹锡,陈子昂,王昌龄……还有很多!

是:

李白

孟浩然

王昌龄

王维

刘长卿

杜甫

刘禹锡

白居易

杜牧

李商隐

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吕龄,王维,杜牧,李商隐,孟浩然,刘禹锡,陈子昂,柳宗元,岑参等等。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洛阳安逝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

白居易(11张)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 白居易全身像

[1]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最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等。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简历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 白居易画像

[2],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为官

白居易题跋像

[3]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编辑本段之后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嗜酒蓄妓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 白居易石刻像

[4]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编辑本段酿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编辑本段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 白居易半身像

[5]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白居易坐姿画像

[6]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编辑本段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喻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长恨歌》歌咏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巅峰人物。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升根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七十五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标签: 白居易 他的 诗歌 诗人 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