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述的诗词_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是什么,第1张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成为了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田园诗,如《归园田居》】、【《饮酒》等,写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质朴的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陶渊明是追求人生艺术化的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之一,为后世文人筑起一个精神的家园。

东晋被宋取代,之后宋】、【齐】、【梁】、【陈交替,四朝偏安江南。南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现清丽缠绵的风格,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四句换韵,用连珠格,声韵回环婉转。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敕勒歌》雄浑壮阔,是千古绝唱;代表作《木兰诗》清新刚健,写出一个女英雄的英风豪气。】

从南朝宋代的谢灵运开始,文人诗风发生转变。他开创山水诗,特点是鲜丽清新,注重描写刻划物象,但由于精心琢磨,秾丽之极反若平淡,如《登池上楼》。他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影响着南朝整代的诗风。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沈约等人创立音韵严格的“永明体”,规定了四声八病,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永明体”代表诗人谢朓,继续写山水诗,避免了大谢的晦涩,情景融合,深婉含蓄,又讲究永明声律,音调流畅和谐。齐梁两代形成萧子良、萧衍、萧统三个文学集团,诗歌创作都是以宫体艳情诗为主,但南方诗人庾信滞留北方,把南方文风带到北方的同时,自己诗风也集合了南北之长,穷南北之胜。南方的清丽和北方的劲健的结合,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初唐四杰】、【陈子昂初唐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盛唐国势强大,中国诗歌史第三位伟人李白登上诗坛,他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又变幻莫测,如《蜀道难》】、【《将进酒》等诗,骨气端翔,无迹可寻又含蕴深厚。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的《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迈慷慨。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则把山水田园的静谧秀丽表现得清丽空远。】

公元775年,爆发安史之乱。中国诗歌史上第四位伟人杜甫以动地的歌吟写战火中的人间灾难,“三吏”“三别”把深沉的抒情融入叙事,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大转变,标志着诗歌从盛唐诗风转向中唐诗风。杜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其缘事而发开中唐元稹、白居易;文字奇崛开韩愈、孟郊、李贺、苦吟诗派;其七律律法开晚唐李商隐,成为后世典范。

【中唐白居易有伤感苍凉的《长恨歌》】、【《琵琶行》,韩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陆浑山火》,引出中唐诗歌高潮。但是到了晚唐,诗风再变,杜牧的咏史诗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李商隐《筹笔驿》(七律)沉郁顿挫,绝类杜甫,而其《锦瑟》《无题》等朦胧诗深入心灵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艳浑融的风格,成为唐代最后一位诗坛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那些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拓展资料: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

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这些思想不但产生于千百年前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启迪教育意义。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孔子注意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还“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即考查学生课后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他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有时从其优点方面分析,有时从其缺点方面分析,有时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他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说教。有时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他却做出不同的回答。据《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就是因材施教。孔子还主张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宋代张载主张教学应顾及学生的内心要求,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充分发挥,他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若教人“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语录抄》)。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也。”(《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他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答黄以方向》),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与刘源道书》)。教学应注意各人长短优劣的特点,譬如治病,要因病发药,教学亦与治病一样,要因人施教。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禀赋也不一样,所以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殊。他们反对用一个模式去束缚学生,而主张通过教育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中国古代教育家特别重视启发诱导,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孔子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四书集注》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经常运用启发式来教学,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夏读到一首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问孔子这诗的含义,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子夏领悟到老师的意思说,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以此比喻“礼乐”须建立在“仁义”的思想基础上。但子夏对这一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礼后乎?”孔子听后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这首诗的原意如何,暂且不论。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孔子在这里避免用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生动具体的画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以便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主动地去认识“仁义”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乐”的教育和约束。这可以说是一次启发式教学的范例。

孟子也有一句名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学记》对孔孟的启发式教学作了进一步发挥:“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求得理解。进行的途径应当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一下把结论告诉他们。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之和谐融洽;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感到学习轻快安易;启发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

所谓“道”(引导),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维理络,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促使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找寻探索知识结论的方向。所谓“强”(激励),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动性,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激励他们开动思维机器,自觉地把探索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坚持到底。所谓“开”(开启),就是在教学中点明问题的关键,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论述是十分深刻的。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他对孔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思想进一步发挥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曰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还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朱熹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而“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含有转化的意思。“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他认为那种只知机械地重复旧闻而不能触类旁通的人,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所以说:“温故又要知新。惟温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为人师。”

温故知新反映了这样一条教学规律: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这种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在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教育家多主张学思结合】、【学思并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思并重,但应以学习为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也强调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不日‘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荀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也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并要求在学习的基础上“思索以通之”,即通过思维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礼记·中庸》把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学习步骤,其中肯定了学思并重,又强调思维的重要地位,“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思维活动的具体化。《中庸》还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多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里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不断地学思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决定的因素是个人顽强的努力而不是他的天资。】

朱熹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必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翱旎不安。一似请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王夫之说得更透彻:“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些都是他们在教育和治学实践中对学思关系辩证法的深切体验和精辟总结。

【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

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孔子的学生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躐等。他说:“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盈科不行”,“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受教育的过程,一方面主张尽力耕耘,反对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对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学记》提出的“进学之道”也反对“躐等”。它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就是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张载认为教学过程“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因为教材的难易先后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都是“有渐”的,这就要求教学也须坚持“有渐”的原则,不可躐等而教。朱熹更明确地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学思想。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他强调教学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朱熹还说:“圣贤教人,下学上达,循循有序,故从事其间者,博而有要,约而不孤,无妄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学者多反此,故其高者沦于空幻,卑者溺于闻见,怅怅然未知其将安所归宿也。”他认为不先从事于下学而妄想上达,就是躐等,便沦于空幻;专从事于下学而不求上达,则沉溺于闻见。前者是不循序而躁进,后者是虽循序而不进,都会浪费精力而不能达到目的。他认为只有循序而渐进,量力而学习,才有踏实的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教育家已认识到,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他们强调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予一以贯之”。毛奇龄在《论语稽求篇》解释道:“此之博约是以礼约文,以约约博也。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指出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返约。荀子提出“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教人去掉十蔽,中正地来权衡事物。他说:“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这些都是讲由博返约】、【以约驭博的道理。韩愈在《进学解》中,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倡“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他又强调精约,要求“提其要”】、【“钓其玄”,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认为只有这样进学,才可以达到“沉浸酿郁,含英咀华”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博学”,同时又要求用“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博是约的基础,在博的基础上求约,即根据一定的原则去归纳】、【简约或精要各种知识成果,得出简明扼要的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故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心体会。】

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提出来的。《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之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了,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之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为贪多务得,过于庞杂而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表现为知识面太窄,抱残守阙;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不专一,浅尝辄止;有的学生表现为固步自封,畏难而退。这四种类型的毛病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既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要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

多与寡】、【易与难并非固定不变,得与失也可以相互转化。王夫之在《礼记章句》卷十八中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擅长矣。”多、寡、易、止虽各有毛病,但其中也包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懂得教学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依据他们“至学之难易”和“资质”之“美恶”,挖掘、培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就是扬长补短、长善而救其失。这里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因势利导的含义,又包含因材施教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富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善于运用矛盾转化规律,特别强调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即使是次要的、隐蔽着的也要看到,以巩固、发扬和克服。这也是中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

【《礼记·学记》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它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里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反过来,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做“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不仅意味着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从教师方面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也要学,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才能提高教的水平。从学生方面说,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但仍需要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提高,不限于师云亦云。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体会到教学的效果和困难,教学经验越丰富越能摸到教学的规律,并发现自己的弱点与困惑之处,“教然后知困”。“知困”可促使教者“自强”。一个积极好学的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的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困难,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学识浅薄与不足,“学然后知不足”。“不足”可促使学者“自反”,即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以补充自己的不足。

韩愈继承和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思想,进而提出“相互为师”的观点。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新思想。他教人要向学有专长的人学习,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他还肯定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些深刻的教学辩证法思想,就是在现代世界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卓越贡献。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中国古代教育家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他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他主张同时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就用“有言之教”,如不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即通过暗示或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这里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孔子称“予欲无言”,他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荀子提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而且具有广博知识这一条还不包括在内):一,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教师需具备有条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教师品德高尚和学业精进看作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晋人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可见“人师”的标准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求为人师表。这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还提倡学生尊敬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也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学生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家贫,他常接济;学生有病,他去看望;学生死了,他十分伤感。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还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孔子对学生做到了“无私无隐”,并寄予无限期望:“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他还认为当一种正义事业需要人去承担时,年轻一代要敢于勇往直前,责无旁贷,即使在自己的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敬佩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教人得法。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孔子墓旁搭起草房,守丧三年,分别时痛哭难舍。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三年。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论语·子罕》)表达了学生对孔子无限的怀念和敬仰。

墨子在教育实践中也强调尊师爱生,墨家师生之间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墨子和他的学生们“以裘褐为衣,以跂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学生追随墨子“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师生关系是在同生死】、【共患难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荀子把是否“贵师重傅"提到国家兴衰的高度来认识,并提倡学生超过老师。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苟子·大略》)他认为学生对于老师不仅有知识学问的承袭关系,而且还担负着超越前人已有智慧】、【推进学术水平的责任。他以形象的语言说:“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说明学问是没有止境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学术发展的规律。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上有一句话:“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扬雄《法言·学行》上有一句话:“师哉!师哉!童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宋代一些教育家也是尊师爱生的典范。胡瑗一方面提倡“严师弟子之礼”;另一方面也倡导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关系融洽。他平日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也敬他如父兄。程颢和善可亲,学生们和他相处,常感到“如坐春风和气中”。程颐则威严刚毅,有的学生见他瞑目静坐而不敢惊动,立于门内等候至雪深尺余,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朱熹曾批评过官学师生关系淡漠的缺点,“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他发扬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学生黄斡在其编撰的《朱子行状》中说:“朱子讲论经典,通贯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反映了一个伟大教师的情操。朱熹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不是消极的防范,而是积极的引导,不重形式的条文规定,而重在启发学生自觉遵守。热心教人,方法得当,才能加深师生情谊,密切师生关系。朱熹的这些经验,包含了普遍的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常为后人所称道和借鉴。

参考资料: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啊!--科幻电影

中国古代主要诗词人*简单*概述

1.“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 诗圣”杜甫

在形容自己的诗艺时,杜甫曾说过:“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的确,杜甫的七古】、【五古、七律、五律在唐代都是一流的,古体的七言诗在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在他手里变了格调,在“温柔敦厚”外另开“沉着痛快”一派,五律,杜甫以前用来写艳情、写山水,他却用来写广大的实在的人生,拓宽了诗歌领域。他的五律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种体制的变化,七律精于组织,富于变化,七绝虽直抒胸臆,但颇有清新刻画之句。他不大做乐府,但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源于乐府。】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

【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正是因为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才被后世称为诗圣."圣"在古代是对儒家人物的神化评价和称号.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3.“诗佛”王维

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4.“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

在孟郊的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的短暂。他一生几乎都贫困潦倒,连死后的丧事也是韩愈等友人集资操办的。虽然他生活贫困,仕途短暂,但正是这样的生活困境,才铸就了他阴郁】、【冷峭】、【朴重的诗风,成为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

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称之为“诗囚”。 有《孟东野集》。被人们称为“高天厚地一诗囚”,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

5.“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6.“诗虎”罗邺

罗邺:唐朝诗人

7.“诗鬼”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8.“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9.“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10.“诗奴” 贾岛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1. “诗骨” 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12. “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 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13. “诗魔” 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4. “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5. “杜紫薇” 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6. “温八叉”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7. “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8. “崔鸳鸯” 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9. “诗神” 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李白《行路难》《梦游天姆吟留别》《等金陵凤凰台》《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秋浦歌》

杜甫《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李商隐《锦瑟》

李煜《虞美人》

柳宗元《江雪》

张继《枫桥夜泊》

张志和《渔歌子》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孟郊《游子吟》

卢纶《塞下曲》

杜秋娘《金缕衣》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湾《次北固山下》

王维《山居秋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山西》《竹里馆》

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

崔颢《黄鹤楼》

贾岛《寻隐者不遇》

贺知章《寻隐者不遇》

西鄙人《哥舒歌》

王翰《凉州曲》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闺怨》《出赛》《从军行》

顾况《宫词》

刘禹锡《乌衣巷》《浪淘沙》《望洞庭》

杜牧《山行》《秋夕》《江南春》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饮湖上初晴后雨》

王安石《泊船瓜洲》《书胡阴先生壁》

陆游《书愤》《示儿》

林升《题临安邸》

叶绍翁《游园不值》

文天祥《过零丁洋》《正气歌》

曹植《七步诗》《白马赋》

骆宾王《咏鹅》

王之涣《凉州词》

高适《别董大》

韩翃《寒食》

韦应物《滁州西涧》

杨万里《小池》《晓出敬慈寺篱门迎凉有感》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龚自珍《己亥杂诗》

http://zhidao.baidu/question/32195979.html?fr=qr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question/39580451.html?si=2&wtp=wk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什么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世界开放,并从各个方面融入国际社会。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安排了五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描述,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力图给大家一个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印象;第二板块是对中国主要精神文化的概括性介绍,包括《中国的文学》】、【《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哲学》和《中国的宗教》四个专题;第三板块以制度文化为代表,具体讲授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古代的选举和考试》以及《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两个专题;第四板块是对中外文化关系的剖析,突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包括《汉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三个专题,汉学研究侧重中华文化的国外接受者、研究者,是用他者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凸现的是中外文化关系的双向性;中国文化传播侧重我们自己作为传播者,主要讲中华文化目前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最后,我们安排了《中华文明探源》这一专题,为大家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相信它会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的很多固有看法,使大家对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产生更丰富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应该,说这五大板块紧密配合、环环相扣,从不同角度来为大家展现祖国文化的灿烂辉煌。 在师资队伍的选择上,既有年逾七旬,仍笔耕不辍、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周思源教授等老教师,也有孜孜以求、挥洒自如的学术中坚杜道明教授等中年教师。同时,为了体现课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我们特邀了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万邦教授。这些名师们所讲授的内容,蕴含着他们毕生研究的成就及心血,相信能让大家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的形式及内涵有一个把握。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们设置了清晰的课程导航:“学前评估”帮助大家在学习前对自己的基础进行初步评估;“专题导读”引导大家进入本专题的实质学习;“教师精讲”是老师具体教授部分,以视频和讲稿两种形式呈现,是各专题的核心内容;“课后思考”既是对本专题所学的回顾,也是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同时,我们设置了内容丰富的“相关知识”栏目,以“历史坐标”梳理本专题涉及的知识脉络,以“延伸阅读”扩展大家的视野,并提供“参考书目”供有志深入研究的学生选择研读;最后,还有“专题自测”用于检验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迅速反馈成绩。另外,个性化的课程论坛,能让大家随时保持和老师及“同班同学”的联络,随时分享和沟通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体会。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探索之旅,让我们走进《中国文化概论》网络课程,跟随诸位名师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发现,共同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大概分为哪几个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 。】

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扩展资料:

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具体讲了那些内容

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上百个,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盛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本书使用的文化概念基本上以狭义文化为主,但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广义文化现象;以精英文化为主,辅以大众】、【民间民俗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它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本书所论,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概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 ”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著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   八大菜系全部品尝过吗?哪些小吃是最心仪?风水知识了解多少?名胜古迹又去过几多?历代被封为圣人的有哪些人?名才女子的传奇故事听过多少?哪些历史典故让你毕生难忘?书法美术懂不懂得欣赏?天上星星的母亲是谁?第一首广告诗是怎么样的?你有没有看过花旗锁,吃过嫁女饼,坐过明式家具?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三十六计每一计都清楚吗?看古装戏懂得每个朝代服饰区分吗?常常听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博大?怎样精深?以下就为大家一一揭开。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大全(总目录)

  

   第一篇】、【工艺品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第三篇】、【历史人物

   第四篇】、【民间表演】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  

   首先奉上的是:第一篇】、【工艺品

  陶瓷】、【唐三彩】、【珐琅(景泰蓝)】、【琉璃、玻璃、绢人、中国结、剪纸、铜器、玉器、金器、银器、珠宝饰物、宝石盆景、花丝、骨雕、牙雕、蛋雕、贝雕、犀角雕、泥彩塑、面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编、草编、柳编。】

第二篇、风俗礼仪和伦理美德:

【  第一章】、【 风俗礼仪:

  第一节】、【 汉民族传统婚礼:

  传统婚俗仪式 婚宴座位如何编排 一场乘舟过河而来汉服复古婚礼

  婚典俗信 “回门”知多少? 一场读圣旨抛绣球拜天地的复古婚礼

  第二节】、【 婚俗典故:

  入洞房是“黄帝”定的规矩 “蜜月”来自于两人的“逃婚”和“吃蜂蜜” 拜堂与洞房的典故 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婚双“囍”的来历 蒙红头与新娘 古代皇后的婚检

  第三节】、【 奇特婚俗:】

  闹洞房解衣扣 舅舅试新郎 一年只有两天可以结婚的占里人

【   童养媳 接亲拦轿(客家) 典妻婚 壮族古老的抛绣球和"入赘" 先“嫁”后“娶” 交换婚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没鸡蛋不成婚 恋爱场所姑娘房 浙江疍民抛新娘 同床共枕过七关(他留人) “爱你就咬你”集体走寨觅知音 阴婚

   马上求爱姑娘追 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和洞房里的打斗婚俗 偷鸡头与抬锅盖 抢亲婚俗 出嫁前夜睡草铺 恋爱“喝糖水” 树枝探姻缘和草鞋定终身 湖南嘉禾传统“伴嫁”风俗 江南婚习之分红喜蛋 诵唱颂歌的潮州婚俗 孩童时就订婚的浙江婚俗

  第三节】、【 新婚禁忌 婴儿三朝礼 做满月 满周岁的“抓周儿” 汉族家礼之笄礼 认「契」父母 做寿 新居入伙 公司开张

  第四节】、【 古代称谓解释 古代称谓习俗 古代年龄代称

  第五节】、【 古代家谱 族规十条 族禁六条 家规

   第二章】、【 伦理美德:】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三字经》 《大学》 《中庸》 《弟子规》

  第二节】、【 古代名人传统美德:

  训俭示康 窦谏议录 终身托付 贤达之士不弃妻 举案齐眉见道义 贤妻分家劝夫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救济乡里 《关雎》之德与周朝的「三太」

  太姒:徽音的承传 教子严慈有方 《闺训千字文》 慈心于物放海龟 继志显祖做汉书 永乐帝封翰林的启示 赵太后的眼界和心胸 第一等学问:临事肯替别人想 诚实守信的宴殊 杜暹西域埋金 清正廉洁 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文故事

  

  第二节】、【 古人见面礼仪 古代礼仪用语 如何跪坐 孔子尊师 孟母教子以礼

  第三节】、【 处世之道:

  《忍 经》 《处世真诠》韩湘子 《太上感应篇》《济公活佛圣训》 《说苑粹英》 《朱子治家格言》 《格言联璧》 《名贤集》

   古训:丈夫应该如何对待妻子 《增广贤文》 《金人铭》

  《诫伯禽》 座右铭二则 《九诫》 《女诫》 女训 诫子三则

  《东方朔诫子书》 司马光训子孙 家训 省心杂言 官箴

   敬恕斋铭 西山政训

 第三篇】、【历史人物:】

  名才女传奇故事 壮士英豪 文人学者 谋士思想家 皇帝将相。

【  

  第四篇】、【民间表演:

  杂技】、【舞狮】、【舞龙】、【飘色、锣鼓、戏曲(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粤剧)、古乐器、面谱、舞台、皮影、木偶、中国十大古曲】

  

【  第五篇】、【饮食和服饰文化:

  第一章】、【 饮食文化:

  第一节】、【 八大菜系: 各系特色 趣味菜名

  第二节】、【 历史名宴: 宋皇寿筵 千年古宴 千叟宴 万寿宴】

  第三节、 地方特色小吃

【  第四节】、【 名菜名吃典故

  第五节】、【 茶文化: 茶叶种类 茶 名 传 说 茶道 茶艺 茶壶

  第六节】、【 酒和餐具器皿

  第六节】、【 碗筷: 筷子的传说 筷子使用之忌】

  第七节、 饮食礼仪: 汉族古代食仪 中国人用餐排坐讲究 祝寿的饮食礼仪

【  第二章】、【 服饰文化:

  唐装 汉服:汉服种类】、【汉服基本礼仪 旗袍 云锦 鞋 帽 古代女子内衣

  古装美人 汉服婚礼 丝绸 蜡染 扎染 布艺 香襄

第六篇】、【休闲健身武术中医和各行业:

  第一章】、【 民俗竞技:对弈(象棋围棋麻将) 放风筝 踩高跷 踢毽子 抽陀螺】

  第二章、 猜谜语 吟诗作对 赏花灯 赏鸟 赏石 庙会

【  第三章】、【 武术健身:

  第一节】、【 少林功夫: 少林七十二绝技 少林十八门

  第二节】、【 武当太极拳

  第三节】、【 中国武林门派套路 十八般兵器】

  第四节、 健身: 《易筋经》 五禽戏 武术气功

【  第四章】、【 中医:

  第一节】、【 中医常识 古代名医 医疗扁方 中医典故

  第二节】、【 养生文献:《黄帝内经》 七情致病理论 孙思邈养生法 《彭祖摄生养性论》

  第五章】、【 行业: 行业习俗 黄河商十诫 各行业守护神】

  

【  第七篇】、【美术书法和建筑艺术:

  第一章】、【 美术书法:

  国画书法】、【古代书画家】、【敦煌壁画、唐卡、芦苇画、麦秸画、叶画、扇面画、年画、内画、铁画、刺绣、缂丝、屏风、匾额、石雕、墙雕、文房四宝、书桌用品。】

  第二章、 建筑艺术:

【  宫殿】、【园林】、【寺】、【道观】、【庙、院、塔、祠、陵、堂、关、楼、阁、坛、台、馆、亭、牌坊、桥、廊、垂花门,屋檐,民居(四合院、蒙古包、窑洞、阿以旺、徽州民居、碉房、竹楼、客家土楼)、家居】

  

【作者:皇侠圣君 回复日期:2008-10-24 20:36:14  回复

  第八篇】、【天文历法周易风水 :

  第一章】、【 天文历法: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 十二生肖 天干地支 黄历与皇历

  第二节】、【 传统节日: 节日风俗 节日典故】

  第三节、 古代天文仪器 古代天文地理学家

【  第二章】、【 发明创造: 航海技术 成就事业的古人】、【

  第三章】、【 风水八卦周易:

  第一节】、【 风水:风水原则 家居风水 办公室风水 《相宅经》 点穴寻穴】

  第二节、 八卦:河图洛书 八卦 太极 阴阳 邵雍《梅花易数》

【  第三节】、【 周易: 《周易》 易学故事 五行学说 古代易学高人

  第四章】、【 民间禁忌:

  第一节】、【 葬礼禁忌 扫墓注意事项

  第二节】、【 搬家禁忌 节日禁忌】

  第三节、 房事禁忌 孕妇、产妇、生育的禁忌

【  第五章】、【 民间方术: 古代解梦 古代医学祝由十三科

  

作者:皇侠圣君 回复日期:2008-10-24 20:45:19  回复

  第九篇】、【宗教哲学百家学说神话民间传说

  第一章】、【 宗教哲学:

  第一节】、【 道教: 《道德经》 道教人物 道教圣地 道教故事】

  第二节、 儒家

【  第三节】、【 佛教:《金刚经》佛教人物 佛光 舍利子 十八层地狱 佛教名山 佛教故事

  第二章】、【 百家学说:

  阴阳家 法家 墨家 纵横家:《鬼谷子》 兵家: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第三章】、【 神话民间传说

  

  第十篇】、【少数民族风俗和各地名胜古迹:】

  收集清末之前的全国各处历史重地,古代名人故居、名山重镇……在领会以上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去观赏各地名胜古迹就容易体会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艺术表现手法,事件的来龙去脉,全方位领略各种文化内涵。

  

  以上纲要会逐一介绍并配合一定数量赏心悦目的图片。如果对某些内容较熟悉,可根据目录在大概页数位置就可找到想看的章节。希望有识之士前来补充,大家在这里互动交流,休闲娱乐,扩阔视野,增广见闻。当去到第十篇时,欢迎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之人士和爱好旅游者提供各地名胜古迹资料,大家齐来参与,与众同欢游遍中国。

独家使用,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