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在作为姓氏可以读作duó(ㄉㄨㄛˊ),亦可读作dù、tuǒ“度”的古体字显示不出来者。度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每一个源流下面都有一段故事,那么,关于度姓的源流都有哪些故事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到百家姓去看看吧。
【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司市官吏度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度人,就是殳人,原为掌管度量衡中长度标准的官吏。在典籍《周礼·地官·司市》中记载:“胥执鞭度。度,殳也。因刻丈尺,则为度。”
在古代,“又”即手臂(连手带臂),称长三尺,而“殳”指八分又,将“八”分之即四,则“殳=四×三=十二尺”,即一丈二尺,人们在古代多用手臂来测量长度,因此“殳”就逐渐成为“度”,演化为法度的代称。这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手工业技术的国家规范《考工记》中有更具体明确的描述:“殳长寻有四尺。八尺曰寻,是丈二也。”
西周时期,将司市官吏中专门掌管长度标准的胥人(市场管理员)称为“殳人”,这与军队中战车上的武士“殳人”称谓重复,军队中战车上的殳人又称“执殳”,这里的“殳”是一种兵器,长度就是一丈二尺,端头扁长,无刃,专门用来在战斗中别敌军的车轱辘。因此,后来就将司市的“殳人”改称为“度人”。
在史籍《前汉书·律历志》中解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显然,度人的职责就是监督和处罚那些克扣尺寸的奸商,例如布帛】、【丝绸】、【木材】、【家具等等。
在度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度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度氏,读音作duó(ㄉㄨㄛˊ)。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熊庹尚,属于以先祖名字简笔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楚公族有庹氏,出熊姓,为上古颛顼高阳氏苗裔。”在史籍《风俗通》中也记载:“今蜀有度氏,字或作庹。度尚,汉太守。”在汉朝学者陆容的《菽园杂记》中亦有记载:“广西有庹姓,音托。今吴中以两臂量物曰托。庹既与度相似,又从尺,疑即度。”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湖北随县等地多此姓。”在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记载:“蜀中多庹姓,宜为度姓所改。案,度氏之先出自颛顼,与楚同姓。”
在楚公族大夫庹尚的后裔子孙中,有简笔为度氏者,但读音为tuǒ(ㄊㄨㄛˇ)。
第三个渊源 源于古代巴人,出自古代百濮族的一支賨人,属于以?为氏。
在大约四千多年前的夏末商初,在现在的重庆】、【湖北、四川境内曾经生活着一个远古族系,他们被汉史称作“巴人”。古代巴人在长江流域创造了与中原文化同样绚丽多彩的古老文明。】
远古时期生息于四川地区的巴人建立的部落联盟,在汉史中称“巴方”,即国家。巴人族群中有一个分支为賨人,其主要的活动地域至汉朝初期,基本在川东渝水流域,即今嘉陵江与渠江之间的三角地带。
【 賨人,是汉史中“板楯蛮”的别称,为川东土著民族之一。
战国末期的秦昭襄王执政之时,因板楯蛮射白虎有功,“秦复(免除)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到了汉朝初期,板楯蛮因“从高祖定秦有功,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故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
称其为賨人,则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谯周在《巴记》中所说,“夷人岁出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本由交纳賨钱得名,秦】、【汉以后逐渐演化为族称,作“賨人”。
板楯蛮之名,来源于防身武器木盾牌。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释兵器》中解释:“盾,遁也,跪其后辟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胡三省在《通鉴释文辨误》中也说:“板楯蛮以木板为盾,故名。”本由使用木盾得名,后遂成为族称,作“板楯蛮”。
板楯蛮古来就居于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地区。在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在史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按指賨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在史籍《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记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在史籍《元和志》中记载:“故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流江县为今渠江县。板椐蛮居此,当从嘉陵江东进而来。按盾又称为渠,在典籍《国语·吴语》中记载:“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曰:“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称,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
据史籍《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巴东朐忍(今重庆云阳)和涪陵郡也有板楯蛮错居,在《华阳国志·汉中志》和《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叙述汉中之况时亦记载有板楯蛮。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则说:“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可见,板楯蛮分布甚广,包括整个川东地区,北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诸书记载说明,板楯蛮不仅是构成川东巴地,而且也是构成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族群之一。
板楯蛮是百濮的一支。著名西汉学者扬雄在《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賨,绵互百濮”,这是賨人(板楯蛮)为濮系民族的确证。在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所记载的阆中渝水有賨民,西晋学者郭璞在注释《上林赋》时则记为“獠人”。賨】、【獠互代,可见两者皆一。】
按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地区的战争中,曾招募賨人参与作战,在史籍《晋书》中记载:“及汉高祖为汉王,募賨人平定三秦。既而求还乡里,高祖以其功,同丰、沛,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显然,在汉朝时期的賨人族群中,有史记载就有度氏族群,其姓氏源流有待进一步考证。
【 第四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三国时期曹魏国官吏度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度支,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帝曹丕开始设置的一个官称和机构。
魏文帝执政后,设置了一个“度支尚书寺”,负责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配调度,最高长官就称作“度支尚书”,后历朝历代皆有仿设,其随员在各朝代即称“度支使”】、【“度支郎”】、【“度支曹”】、【“度支卿”】、【“度支太监”、“度支少监”、“度支院使”、“度支监丞”、“度支大臣”等等。】
到晋朝以及南朝宋、齐,北朝魏、齐等政权,均仿设有度支尚书,下辖有度支、金部、仓部、库部、左户部、右户部六曹,各部最高长官为“度支曹尚书”。
【 隋朝初期,亦仿设有度支尚书,后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民部”。到了唐朝贞观之始,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民部”为“户部”,下设有度支司郎中。在史籍《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度支,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
到了宋朝时期,亦设置有户部使司】、【度支使司】、【盐铁使司,三司总领全国各项财赋。
在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不再单独设立三司,全部财政事务统归户部管辖,不过到了清朝末期,又改户部为度支部。】
在度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度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度氏、支氏,度氏读音作dù(ㄉㄨ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