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狼村、西狼村
东狼村、西狼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狼城岗镇,两个村以前统称狼城岗村。狼城岗村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公元1126年,金国灭辽后,挥师南下,准备直攻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在攻汴途中,金军曾在此地屯兵,因金主号称“狼主”故得名“狼城”,又因当时此地地势较高,加一“岗”字,便有了“狼城岗”地名。后来人员繁衍、人丁兴旺,为了便于管理,又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西两个狼城岗村,简称东狼村、西狼村。
西营村、东营村
西营村、东营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相传,这里原来是宋代兵营遗址,由东西两个大营组成。后来陈、刘、韩等姓氏的人家陆续定居于西大营,形成村落,村名就叫西营。东营曾在清朝咸丰年间筑起村寨,名叫勒马寨,后来又改为了东营。东营和西营原属祥符县,清朝末年西营与东营同时划给了中牟县。
界马村
界马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清朝同治年间马姓先祖开始在此定居建村,因位于东、西两大营中间,是两个大营的分界线,故而得名界马村。另一种说法是本地是两个大营的养马之处,且为两大兵营的分界线,故名界马。
藕池任村
藕池任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刁家乡,相传明代初年,任姓先祖最先在此定居建村,因村东多种莲藕而得名藕池任家庄村,简称藕池任村。
尖岗村
尖岗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因为村子西南原有一处很高很大的沙土岗,呈尖顶状而得名尖岗。近年来,由于生产发展,沙土岗已经被推平,变为盛产农作物的良田。
古城村
古城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因村边有座古城遗址而得名古城,相传这里是古代的“箜篌城”,远古时期的箜篌城,周围水草丰盛,竹林繁茂,为制造乐器提供了很好的原料。箜篌城应属商代遗存,中国第一个乐神“师延”及其后代可能在此繁衍生息并缔造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之声”。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箜篌城”,应该是古代集中制造箜篌这种乐器的城池。
冉老庄村
冉老庄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刘集镇,冉氏原籍山东菏泽曹县。元代末期,冉氏后裔冉基携家眷赴任中牟县丞,定居于此,以姓建村,得名冉老庄村。
小王庄村
小王庄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清朝乾隆年间,王姓先祖由县城东边的蒜王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子小而得名小王庄村。
板桥村
板桥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原名板桥驿,曾为宋太祖赵匡胤时的运粮河途经地,此处修有一座木桥,板桥由此得名,由于交通便利,距离当时都城开封府较近,有一座官家驿站,名板桥驿。全国各地客商途经此处停歇,人来人往形成聚居点,逐渐成为村落。明朝有一周氏富商出资将木桥改建成石桥,并将板桥村更名为石桥村。至清朝时,由于石桥没有板桥村更具意义,称呼起来不如原名顺口,重新改回板桥村原名。
东岗村
东岗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建村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李姓先祖最早在此定居建村,以姓取名为大李村。因清朝道光年间黄河决口,原村淹没,李姓居民东迁于此,依岗建村,以方位与自然实体结合得名东岗村,沿用至今。
八府赵
八府赵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黄店镇,明朝初年,八户赵姓村民在此定居建村,原名八户庄,清朝顺治年间演变为八府庄、八府赵。
刘庄村
刘庄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明朝年间,西营村的刘、赵两姓迁此定居成庄,由于刘氏人口较多,故以刘姓命名为刘庄村,沿用至今。
祥符营村
祥符营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刘集镇,古时候这里是拱卫京师的大宋兵营,因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曾在这里设置兵营而得名祥符营村,拱卫京师的军队分布较多,军队撤离后逐渐聚落成村,多以“营”命名村落,祥符营村名字就是以此得来。
小韩村
小韩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相传有个韩姓和尚流落此地,附近村民争相施舍,捐钱、捐物建了一座寺庙以供韩姓和尚休养生息。因和尚姓韩,故名“韩和尚寺”,因村子与该寺庙紧邻,又鉴于对寺庙的敬畏之心,故取名“小”韩,沿用至今。
朱塘池
朱塘池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刘集镇,相传,清朝初年,朱姓先祖从岗头桥村迁此定居,傍水塘建村,得名朱塘池,沿用至今。
姚家村
姚家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据民国十二年姚氏墓碑记载,明朝初年,姚姓始祖姚大全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以姓得名姚家庄村,清朝同治年间简称姚家村,沿用至今。
陈桥村
陈桥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清代,陈姓先祖傍贾鲁河南岸居住,因跨河有桥,名陈家桥,村因桥得名陈桥村。
郭坑
郭坑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郑庵镇,明朝初年,郭姓兄弟三人带领全家从山西省搬迁到此处定居建村,由于周围是沙岗,村上地势较低,因此取名郭坑。
瓦灰郭
瓦灰郭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原名马回坡村,隋唐时期一位大将自洛阳率军出征瓦岗寨,路经此地时,不幸战死,众亲信观其村南一高岗处,水草茂盛,林木参天,乃一风水宝地,遂将其葬于此。一郭姓副将感其救命之恩,不忍离去,在此结庵守墓。后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以祖传烧制砖瓦为业,并在每一片砖瓦上都刻上“郭”字以示标记,因诚实守信,乐善好施,闻名乡里。方圆数十里,凡修房盖屋,皆用刻上“郭”字的砖瓦。人人皆呼“瓦灰郭”,因谐音相似,瓦灰郭随取代马会坡而流传至今。瓦灰郭清属开封县,1953年划归中牟。
贺兵马
贺兵马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刘集镇,元代时贺姓先祖在此定居建村,原名贺家庄。明朝天启年间因村民贺瑶珍曾任兵马使、大同府通判;贺进,以子瑶珍封文林郎,北城兵马指挥。后人因贺瑶珍父子的官职都为兵马,故把贺家庄称为贺兵马,村名由此而来。
胡辛庄
胡辛庄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清朝初年陈姓先祖在此建村,原名新庄。因胡氏为望族,中华民国年间更名胡新庄,沿用中误称为胡辛庄。关于胡辛庄村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相传胡辛庄村名字中的“胡”是由“呼”字衍化过来的。而这个“呼”字则是来自北宋将领“呼延赞”家族。
半截楼
半截楼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相传,明代时期李、韩两姓先祖最先在此居住建村,因半截街多为李姓楼房,得名半截楼(亦名半截李)。还有一种传说是:半截楼曾用名河东刘,行政隶属五图街道,位于五图街道境西北部。明朝末年,刘氏先祖迁来定居,在桂河以东立村,起名河东刘,清朝初年,刘氏盖楼至半截而卒,后改名半截楼。至于村名来由,传说不一。据村里老人介绍,传说‘刘氏原打算盖五层楼,且还准备了琉璃瓦,其结果被潘家庄告发“犯制”’,半途而废,故称半截楼。
冯庄
冯庄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刘集镇,明朝洪武二年,洪洞人士冯志高迁居于此,相传冯志高精通四书、五经、音律、医药。执教于阎阁学馆,直至终老,人们为纪念冯志高,将其所住村落称为冯庄,,因距中牟县城十八里,又得名十八里冯家。
荣庄村
荣庄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清朝乾隆年间,有一荣姓人家到此地居住并以其姓氏命名“荣庄村”,后又有段、张等姓迁来此地。1945年抗战时期,黄河泛滥成灾,荣氏一族又搬迁至郑州邙山附近,村名未改,一直沿用至今。
董店村
董店村位于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清朝康熙年间,由于此地是通往尉氏县的必经之路,来往的客商较多,有一位董姓村民在此建村并开一店铺,供客商吃住,故得名董店村
中牟各村的来历
在中牟县西二十里,有个村子名叫赤兔马村。这个村子的由来有一段传说而来。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凉董卓专权,首席大将乃是吕布。为了拉拢收买吕布,董卓把宝马良驹赤兔马送给吕布。吕布胯下赤兔马,掌中方天画戟 ,从横驰骋疆场 有万夫不当之勇。一直有“马中赤兔 ,人中吕布”的美称。然而历史的发展,很多人都知道。董卓与吕布因王司徒的美人计反目成仇,杀死了董卓。后来吕布自立门户,在徐州一战,被曹操杀死。刘备,关羽 ,张飞,三人冲散。曹操为了收买关羽为他效力 把赤兔马送给了关羽。
关羽大喜如获至宝。对赤兔马喜爱有加。所谓:马得真主 ,人得良驹。关羽骑上赤兔马 掌中青龙偃月刀,珠联璧合,屡建奇功。之后更是斩颜良 ,诛文丑。人所共知。那时候关羽就住在中牟城西北。作战的间隙常常牵着马到附近河边遛马。并经常在一颗古老的柳树上拴马。
后来当地的村民为了纪念关羽的忠义,在老柳树旁边盖了一座赤兔马庙。 庙里面塑了绿袍金甲的关羽坐像。坐像右手握青龙偃月刀,左手扶赤兔马 ,令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当时关羽居住的村子也改名叫赤兔马村。
后来1938年 ,蒋介石炸开花园口阻挡日军。老百姓深受其害。赤兔马庙被冲毁,村民们搬到高处,形成村落 ,就是现在的白沙镇赤兔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