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号为什么会兴起?

科学网 57 0

山西票号为什么会兴起?,第1张

1、晋商资本积累比较雄厚。早在乾隆时,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2、晋商经营活动的需要。山西商帮多数从事长途贩运,商品流转和资本周转慢,垫支资本大,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向社会借贷。

3、晋商的商号之间资金调拨和结算的需要。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络。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

过去对此均采用由镖行保镖运现银形式。但是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保镖运现极不安全。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扩展资料

形成原因:

1、需求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外白银流入的刺激,商品货币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2、基础

社会商品货币经济已有所发展,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3、条件

早期金融组织帐局、钱庄的出现,为山西票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发展

镖局运现已不能适应越来越扩大的货币交割需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商人异地采购业务的不断扩大,现银调动额数也越来越大,次数也越来越多,因此既安全又快速运现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票号

在山西,名产以汾酒、竹叶青最为有名。清除老陈醋、太原葡萄酒也并不逊色,知名度颇高,而且独树一帜,盛名中外。此外,五台山“台砚”、大同黄花、恒山黄芪、稷山板枣、平陆百合、蒲州青柿、垣曲猕猴桃、清除葡萄、上当“党参”、晋城红果、代县辣椒、“沁州黄”小米、晋祠大米、太谷中药“龟龄集”、定坤丹、洪洞甲鱼、运城黄河鲤鱼、高平丝绸、平阳木板年画、大同艺术瓷、铜器、平遥推光漆具均属名产之列。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斗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上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 醋:山西陈醋,全国闻名,追溯历史,酿醋至迟在春秋时已开始,经历代的改进发展,到了清代,酿醋工艺精益求精,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山西陈醋和太原特醋。它以高粱为原料,特曲发酵,经夏晒东冰,一年时间,醋的浓度、香度提高,才成为陈醋。山西陈醋以清徐产品最有名。太原特醋以溢源庆醋坊最为有名。开始只是一个磨面坊的副业,到1921年才以酿醋为主,所生产的醋,甜、棉、酸、香、浓。太原生产的醋不仅本省人民喜爱,而且行销全国。 清徐葡萄,产于太原清徐县境内,这里是国内著名的葡萄产区之一,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清徐葡萄已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葡萄产地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一带的山区。这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味美香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并州曾写有葡萄歌,赞美清徐葡萄。葡萄产地的土质、阳光、气候、水源都适宜葡萄的生长。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养植经验。清徐葡萄现有五十多个品种,最著名的优质品种为白瓶儿、黑鸡心、紫龙眼三种,其中白瓶儿葡萄为最好,每粒约七、八分,直径达三、四分。 葡萄酒:太原葡萄酒在唐朝时已经很有名气,是给皇帝的贡品。宋朝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诗句中就有“山寒太行晓,水碧晋祠春,斋酿葡萄熟,飞觞不厌频。”盛赞太原葡萄酒的醇香。太原葡萄酒来自清徐,这里历史上就以盛产葡萄酒闻名,主要产地在西山边山、马峪、高白、城关等乡。长期以来,太原葡萄酒以古传统独特方法酿制,质量上乘,长胜不衰。 汾酒:汾酒是山西省杏花村汾酒厂生产的白酒。始酿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汾酒“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以色、味、香三绝著称,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汾酒曾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优胜金质奖。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已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竹叶青酒:杏花村汾酒厂产,是汾酒的再制品,酿造历史悠久。竹叶青以汾酒做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广木香、紫檀香等十余种中药材和经蛋青、竹叶、冰糖浸泡而成,酒精含量为45度。酒色青绿,晶莹透明。经科学鉴定,具有和胃、消食、除烦的功效,对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都有一定的疗效。纯正香美的汾酒、竹叶青酒,都要经过5道关口、27条防线和120道工序反复检验合格才能包装上市。因此,也可见酒之品质。 五台山砚,简称“台砚”。因取石料于文山,亦名文山石砚。五台山砚石料分黑、绿、红、紫四种。黑如漆、绿如叶、红如丹、紫如肝、颜色纯净美观。石砚生产始于明代,有段砚、凤砚、崞砚之别。台砚石纹犹如五台山的松枝柏叶,遒劲疏朗,刚中有柔;质地细腻不滑,叩之无声,性凉如冰;用之发黑快,水墨交融,浓淡相宜,汗不易干,挥毫益黑,得心应手,向为文人学士书家所倾爱。 龟龄集,开始叫“老君益寿散”,到了明代中叶,方土及一些著名医学家,将此处方加以增删,改名为“龟龄集”,献给正在普天下广集长生不老药的嘉靖皇帝。嘉靖服用后,果然身轻体健,并在50岁后又连生三子,从此,龟龄集被列为“御用圣药”。当年监制“龟龄集”的医药总管是山西太谷人。他偷偷将处方带回家,自家开炼服用,并作为珍贵的礼品馈赠亲友。后来,此药方辗转传入山西中药厂的前身“广盛药店”,于是,便成了太谷县的独特方剂。“龟龄集”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强血液循环,增进肌体免疫和心肌收缩力的功能。主要用于强身,健脑、益髓、行阳、滋肾、补气、增进食欲,调整神经,调节内分泌,消除心肌疲劳等。 大同篇——涮羊肉吃凉粉 带阳高杏脯 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古城大同张灯结彩、盛装迎宾。在你游览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名胜古迹的同时,千万要品尝一下这座历史名城的美食佳肴。 涮羊肉:大同涮羊肉因其味香、肉嫩、质鲜而闻名全国。食用时,用筷子将切好的羊肉卷往烧开的火锅里一涮,捞出后再蘸芝麻酱、辣椒油、香油、味精、香菜海米、韭菜花等作料,香嫩可口。吃涮羊肉,秋、冬季最佳。如你能用大同铜火锅涮新荣的羊肉,那你就吃到最地道的大同涮羊肉了。 浑源凉粉:浑源凉粉以山美水美人美闻名于天下,而很多人了解浑源却是从一碗普通的凉粉开始的。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浑源凉粉用土豆淀粉加工制作,这是其筋道的根源。浑源凉粉的香更香在它的配料上,在浑源的每一个凉粉摊,你都会看到那里除了碗坨状的凉粉外,还有十几个小盆,那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主要的有醋、蒜水、葱花、黄瓜、香菜,而使浑源凉粉之所以称为浑源凉粉的就是其特有的莲花豆、豆腐干和辣椒油。莲花豆香酥可口,豆腐干嚼得过瘾,而辣椒油则口感香辣,不同于其他辣椒的干辣。 油炸糕:大同炸糕个小,皮薄,花样多,里香外脆,脍炙人口。是大同逢年过节、婚嫁喜庆、乔迁新居时的必备食品。 玩好吃好了,走的时候,不要忘了带上阳高的京杏脯。 忻州篇——吃定襄蒸肉 带五台台蘑 来到忻州,可以到风景秀丽的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体会一下骑马放牧的草原风情,可以到奇村温泉洗一个温泉澡全身放松一下,然后到佛教胜地五台山求签保佑全家平安。 到了忻州一定要品尝的是定襄蒸肉。定襄蒸肉以精瘦猪肉为主,辅以精制淀粉、精炼植物油及各种调味品,采取特殊方法精制而成的定襄蒸肉具有肉香扑鼻,口感绵润、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经常食用,既可补充体内必要之多种营养成分,又可克服肉类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等不足,是家用、宴席、旅餐之理想菜肴,同时也可做访亲探友之馈赠礼品。到了五台山,别忘了买点当地的台蘑,台蘑炖小鸡,那是满室飘香。 吕梁篇——吃三交火烧 带汾阳核桃 吕梁好玩的地方有北武当山、玄中寺、卦山、庞泉沟。吕梁好吃好喝的有汾酒,汾阳的核桃、石楼熏枣以及柳林的木枣。 汾阳的核桃:个大、皮薄、仁饱满。手抓两个,一捏就破。长期食用,具有补气益血、润燥化痰、温肠润肺、治虚寒、气喘、咳嗽等功效。 石楼熏枣:干燥,果皮紫黑有光泽,皱纹细而均匀,果肉精有弹性,捏之不变形,不脱皮,味甘甜,有韧性,枣香味浓,无焦糊和酒酸异味。 柳林木枣:柳林木枣核小、肉厚、糖分大、耐储藏、适运输。新鲜时甜中含酸,脆而可口,晒干后润如油,糖丝长亮,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健脾、安神、补气、补肾等药性作用。 而柳林的碗秃、临县的锄饼、三交的火烧是你一定要品尝的当地特色小吃。 晋中篇——吃盘牛肉 带箱红枣 近年来,晋商大院可谓声名远播,从太原一路下去,榆次常家庄园、太谷三多堂、祁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灵石王家大院、平遥都以丰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八方来客。其实晋中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闪耀着魅力的不仅仅是这些宏伟的大院,还有民间的众多风味美食。 到了各地,当地的面是一定要吃一碗的,面食虽然不稀罕,但味道却略有差异,主要是浇头的做法各有浓淡。到了榆次,如果有时间不妨去去后沟,那是中国古村落典范,村子的自然地貌非常古朴,农民家里自做的粗茶淡饭也非常可口。 到榆次、太谷,凉拦灌肠可得尝尝,比起太原灌肠的粘牙,那里的灌肠更显爽利,简单的蒜醋恰到好处地衬托着荞麦面的清香,如果站在街头小摊前拿根小棍扎着吃,那风味更是独到。这种享受到了平遥就该换一碗“碗秃子”了,搭一辆人力三轮车到明清一条街,寻一家干净的小吃店,切一盘正宗的平遥牛肉,再让老板娘拦一盘碗秃子,那种慢悠悠的韵昧会很舒服地减轻你旅途的劳累。 肉不单平遥的好,在太谷要一盘“小常驴肉”,到祁县要一盘“贾令熏肉”,其味道也是非常不一般。另外,如果想带点土特产,在平遥别忘了当地的长山药所做成的系列产品,也是营养丰富的好东西;在祁县,别忘下带几瓶小磨香油;在太谷,这季节不妨带点小白乡、范村镇一带的壶瓶枣,又脆又甜,今年秋季雨水少,枣的收成不错,带回家吃不了还可以自制酒枣。 临汾篇——吃曲沃羊汤 带连村粉条 临汾地方由于自古崇文尚武,所以处处皆古。大的有尧庙、大槐树、丁村民居博物馆、广胜寺、壶口等,小的诸如霍州衙、新田遗址、重耳藏身处等。并且临汾的地理特征是有大片的平原,适宜农作物生长,小吃也是种类繁多,所以在临汾地区游览的时候,不用着急,最好的方式是边走边吃边看。 在大槐树祭祖罢了,应该在大门口招呼上一碗凉粉,当地谓之“粉鱼”,状若蝌蚪,浇上各种作料,既可以充饥又能解渴,价格一元左右。看完广胜寺,就可以在附近找一家面馆吃当地正宗的“河捞”面,碗大实惠,价格两三元就好。继续往南走,尧都寻访尧之遗风,追溯尧天舜日,并且有两元左右的尧王卷饼可吃,不亦乐乎。或是新田遗址,或是重耳藏身之处,随地可见曲沃羊汤的招牌,烧完羊头,剔肉,加上骨架,加上绵羊尾巴,熬出浓浓一锅,奶白色的,水和油早已经掺杂一体,撒上青翠的葱花,泼入红澄澄的辣椒,入口厚重稳妥,味道隽永难忘,不来一碗吗价格大约是三元一碗,但一定要就麻花、饼子吃。 可以带回来馈赠亲友的,首先不要错过永和的红枣,中秋新枣刚落,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甜丝丝的荡漾一嘴,怎不是一份大礼。再者就是吉县的核桃,如果家中喜欢开炉灶,一定不要忘记去襄汾捎上几箱连村的火锅粉,细、滑,有韧劲。 晋城篇——吃“十大碗” 带“沁州黄” 来晋城旅游过的游客都有这样的感觉,这里不仅是一个美丽、古老、时尚之城,有历山风景区、蟒河风景区,而且还是一个能够让游客满足品尝独特风味小吃的地方。 木耳圪贝:木耳圪贝是晋城有上百年历史的地方名吃,是“十大碗”宴席中的头道菜,因制法特殊在当地广为流传。其色泽洁白清亮,柔软利口,汤味清香。 烧猪肝:烧猪肝是阳城的地方名吃。以鲜猪肝加作料,用花油包卷,经煎、蒸、炸等工序达焦黄酥软即成。其特点是外焦里脆,味美适口,佐酒佳肴,热食不腻。 烧三鲜:沁水县名菜。三鲜为猴头、木耳、黄花菜,皆是沁水境内特产。经名厨精细加工,配以作料,勾兑成汤,即保留了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又使味道更加鲜美。 绿豆丸子 主料绿豆面,配料花生、豆芽、调料,上油锅炸成丸子,放入调好味的热汤里泡开。特点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有清热降暑功能。走的时候可以给家里带上些当地特有的农特产“沁州黄”小米,平顺花椒。 运城篇——吃牛肉饺子 带芦笋煮饼 游客来到运城后,除了欣赏千年古刹普救寺、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的鹳鹊楼、风景宜人的五老峰、黄河大铁牛、关帝庙、永乐宫等风景之外,还可品尝到驰名天下的永济名吃——牛肉水饺,轻轻咬开薄薄的饺子皮,鲜嫩的牛肉娇艳欲滴,扑鼻而来的葱花香味,吃一口还可喝一口清淡的饺子汤,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并且价格也不贵,每公斤水饺还只有12元钱。 除了饺子之外,来运城还要品尝当地的葱花饼、羊肉泡馍、豆腐脑等美味小吃。在五老峰风景区游玩时,还要记着去虞乡购买当地的特产——芦笋,那可是远销荷兰等国家的。另外,闻喜的煮饼、万荣的桔蜜柿饼、稷山的板枣都是可以带回去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 太原风味小吃 孟封饼:孟封饼是清徐县孟封村独特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的特点久负盛名。凡品尝过它的人,无不称其为饼中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名食,素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而著称省内外。1982年,六味斋的酱肘花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羊(牛)肉蒸饺:是太原的著名风味小吃。认一力饺子店的蒸饺皮薄、味香,佐以老陈醋,味道绝佳。可谓“肥而不腻馅成丸,一家蒸饺万家赞”。 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这种小吃物美价廉、营养丰富,颇受欢迎,尤为冬令美食。位于柳北的“郝刚刚羊杂割”较为知名。 清真什锦细点:始于清光绪二十年,选料精细,配料严格,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全套点心由夹糖糕、桃酥、烫面包馅、起皮包馅四大类组成。规格整齐,甜而不腻,新颖美观。 忻州风味小吃 定襄蒸肉:猪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调味佐料搅拌混合,放入碗里再蒸。食用时加热切成块,味香迷仙。 原平锅魁:原平锅魁因在历史上“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包馅的另有名称。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呈**,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原平锅魁供不应求,除畅销本省外,还直达京、津,北上内蒙,南下四川等地。 五寨猪黑肉炖粉:取熟猪肉,加土豆、粉条、豆腐和调味佐料,在高压锅里炖足够长时间,直到肉和土豆炖烂为止,老幼皆宜食用。 保德碗托: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砍三刀: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制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临汾风味小吃 烧麦:是晋南地区传统名食,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太后御膳泡泡糕:山西省侯马市古称新田,是春秋晚期晋国的都城。这里的新田饭店有位屈志明师傅,他制作的“太后御膳泡泡糕”晶莹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后喜欢享用,这种糕又恰似盛开的泡泡花,故此得名。“太后御膳泡泡糕”远看呈蘑菇状,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绽丝吐絮,如金菊斗妍。其遍体金黄,酥脆香甜,可滋补强身。 油炸馓子:馓子,是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据《洪洞县志》载: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有放“三眼冲”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子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馓子的传人为杨永祥。 羊杂烩:洪洞的羊杂烩创制于元代,到了清朝,因其灶具、烹制独特,已与平遥牛肉、闻喜煮饼齐名。其特点是原汁原汤,必须用沙锅烩制。调味品只加盐、辣椒油(用羊油炸制)、葱白,花椒、味精、大料等调味品一概不用。据传是保留了蒙古人民吃羊肉的习俗。 运城风味小吃 豆沙糕:豆沙糕创制于清末,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相传当年太平天国义军攻克河南济源后,招募当地青壮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晋城、长治等地,继续向晋南挺进。部队驻扎曲沃时,一些济源籍伤残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荣,便不思故乡,留居曲沃,为谋生而经营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国年间,豆沙糕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他们还编了口头禅:“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经营豆沙糕既不占地盘,又不需开门铺,原料易取,薄利多销。 稷山麻花: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炸制,呈金**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解州羊肉泡馍:解州关帝庙闻名全国,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馍、黍面油糕、炒面油茶、猪油葱花扯面也名扬四方。而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馍最为著名。解州羊肉泡馍选料上乘,佐料齐全,工艺独特精细,汤汁新鲜,味美可口,因它“看着美、吃着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称赞。有诗云:“原汤优汁味鲜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去长安,听说解州羊肉泡馍很有名气,就派专使到解州为其取之。 晋南醪糟:晋南醪糟闻名遐迩,最早出现在小吃摊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应运而生。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长的糯米,还因为有独特的灶具与奇特的酿制方法。烹制醪糟,需先制作一个特别的风匣炉,状如打铁炉,炉口直径26厘米左右。通炉膛前方,焊接一节长约33厘米、前细后粗直径33厘米的铁皮烟管,另外还需一个大的黄铜瓢。用独特的原料和灶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纯味正,清香悠长。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汤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个品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化羹汤。 大同风味小吃 莜面栲栳栳:用莜麦面蒸制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种佐料,在西街和九龙街上的九龙饭店、云中饭店、水饺锅贴馆等都会使您一饱口福。 应州牛腰: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像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代州面麻片:历史悠久,以片薄、质脆、香甜可口著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代州城有名的商号“聚星瑞”、“兴盛斋”、“富成斋”、“天兴昌”、“巨盛斋”、“福盛魁”等主营面麻片,享誉山西。

一、发展背景

粮食生产方面,明代,太谷“土膺民贫”,且“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清末,农民“植五谷而外,仅及于瓜果菜蔬”。民国七年(1918)以后,“植树种棉之利,颇有起色”,“农民薄有田产者,生计稍裕”。直至四十年代末,太谷的农业生产尚不足以解决居民之温饱。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生产力获得了解放。20世纪五十年代,传统个体农业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1957年,水利建设出现高潮。1958年,农业电气化植列为全省试点县。到1962年,全县建机电灌站48处,修旧井打新井4815眼,开渠1569条,水浇地面积由1949年的12万亩发展到25万亩。1963年,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红旗》上发表《论太谷县的农业技术改革》的文章,对太谷实现四化的经验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作了论证。196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11369万公斤,比1961年翻了一番,平均亩产201公斤,在华北地区成为粮食首达《纲要》的两个县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78年,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迅速得到发展。1985年,粮食产量达到9502万公斤,比粮食达《纲要》的1964年增长148831万公斤,是1949年粮食总产量的29倍。农业总产值784万元,比1964年增长442 6%,是1949年的3 4倍。

太谷为杂粮区。种植种类有高粱、玉米、小麦、谷子、黄豆、水稻、荞麦、筱麦、黍子、黑豆、绿豆、豌豆、蚕豆、小豆、虹豆、芸豆、大麦等。主要作物是高粱、小麦、谷子、玉米和豆类。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2222亩,总产9062万公斤,平均亩产233公斤。

果树栽培方面,是太谷县的重要林业产业。该县以山地浒泊一带的槟、沙果为最久,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气候、土质均宜果树生长。槟、沙果在省内外独享盛誉。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铭贤学校农科园艺杨主任贾麟厚在浒泊创办全省第一个苹果园—大谷南山桃树岩果园,从美国密苏里州期塔克兄弟种苗公司首批引进苹果苗木,又从烟台、锦州等地购进部分苗木,开太谷乃至山西省发展苹果树之先河。

二、现代农业

太谷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独特,名优特产众多。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形成了蔬菜、养殖、苗木花卉、红枣、水果五大支柱产业。

全县蔬菜面积达到245万亩,成为全省设施蔬菜先进县;猪、鸡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70万头、3041万只,畜产品综合产量达到13万吨,人均禽蛋产量全省第一,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苗木花卉形成了4大品系150多个品种11万亩的种植规模,成为华北最大的苗木供应基地;以全国十大名枣之一的壶瓶枣为主的红枣经济林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全县红枣产量5000万公斤,水果面积发展到123万亩,总产量92万吨,完成了34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种农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认证。壶瓶枣、槟沙果、玉露香梨、太谷西瓜、晋谷香小米、小常驴肉、太谷饼、通宝醋、龟龄集酒、怡园干红葡萄酒成为太谷特有的农业名产。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52元,连续8年名列全省前茅,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建设示范区。

三、规模养殖  

我县以规模养殖上档次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突破,着力推进现代规模养殖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起221个规模型养殖小区,形成生猪饲养量50万头,蛋鸡饲养量510万只,奶牛饲养量6000头的规模,畜产品综合产量达70290吨,畜牧业收入65亿元,畜禽总产量和人均总产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太谷成为全省的畜禽生产基地和太原、榆次的菜篮子。特别是现代化养殖园区建设成为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新亮点。

四、苗木花卉

在苗木产业方面,长期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沿太谷南山百里林果带,发展了10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培育了92家苗木合作社和苗木公司,在全省园林绿化中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年为全县农民提供人均收入达到1190元,成为山西最大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规划“生态农业区”建设,实施“生态经济县和休闲度假区”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县现已形成6个以种植苗木花卉为主的专业村,3个高科技育苗基地,1960个育苗户;同时建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白皮松基地。现有四大品系100多个品种,面积达7万亩,销售额15亿元。目前,太谷的苗木远销省内外,仅太原市绿化就有1/3的苗木来自太谷,农民由过去的仅供苗木已发展成有资质的园艺公司,可直接承包大城市的绿化工程。白燕的绿美园艺公司已向北京奥运绿化供苗200万株800万元,并签订绿化工程合同500万元。三晋花卉第一村——南咸阳村2006年仅苗木花卉全村收入近600万元。

五、无公害基地

我县在稳定瓜菜面积25万亩的基础上,采取了温室调结构、拱棚扩规模、管理增科技、整体促效益的措施,使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发展,温室、拱棚种植实现了高产高效。目前,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总面积18万亩,大中拱棚总面积12万亩,亩收入15万元以上,总产值41亿元,效益达到了大田蔬菜的5倍以上。 工业上形成了煤化工、铸造、医药、冶金、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2011年,全县玛钢产量达50万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广誉远国药生产的清宫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驰名海内外。被法国资深酿酒师称为最适宜葡萄生长的怡园酒庄基地,出产世界最顶尖的葡萄美酒。

一、制药业

太谷医药制造业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城内钱市巷即设“广盛号”药店,开始升炼宫树名药龟龄集。嗣后四百余年,药店发展为60家。多数为前店后厂,制作兼销售。浙制药品主要为中成药。有察雄丸、玉枢丹、千斤散、龟龄集、定坤丹等名药,行销国内外。1956年,公私合营后,部分药店合并入药材公司,广升誉、厂升远、太谷县药用玻璃厂、广源兴、延龄堂四家大药店合并为厂誉远制药厂。1981年筹建厂址在县城东后街,占地9000平方米。职工170人。生产药用安瓿。1985年,产值474万元,盈利02万元。

1956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中,广升誉、延龄堂、广升远、广源兴四家药店合并为太谷县广誉远制药广,属公私合营性质。1957年,产值1427万元。1961年,选定城外西南隅空地新建厂房。

1966年,产值为4985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红卫制药厂。1973年,易名山西中药厂,隶属省卫生厅。1978年,试制成功名贵药酒—龟龄集酒。1979、1980连续两年生产的龟龄集、定坤丹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获奖状和银质奖章。远字牌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和龟龄集酒,于1979、1980两年,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二、玛钢铸造业

玛钢铸造业是太谷县传统的支柱产业,从1976年第一座冲天炉点火起,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它创造下的“亚洲玛钢在中国,中国玛钢在太谷”的辉煌业绩,让同行难望项背。由于环保和产业政策,该县对该行业进行了整治。经过整合,到2008年,太谷县的玛钢铸造企业由过去的600多家,缩减到了现在的120家,但其竞争力却迅猛提升,年生产能力翻了一番,达到近60万吨,规模以上企业达53个,年销售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32家,亿元以上的5家。同时,14户企业通过了IS09000认证,4户企业获得KS认证,12户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年出口交货额达到了55亿元。名优品牌逐渐增多, “GL”牌、“古”字牌、“MT”牌、“经通”牌等都达到了部优或省优。TG牌玛钢管件、“古”字牌电力金具分别是省著名商标和省标志性产品。

太谷玛钢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1个省、市、直辖市、地区,各大中城市设有经销网点480余家,港澳台地区设有委托代理商,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3。产品出口到欧美、南美、中东、南亚等四十多个国家。

三、煤焦循环

我县煤焦循环产业代表企业——山西太谷恒达煤气化有限公司是集洗煤、炼焦、化工、电力、气源、热源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化的大型民营企业,公司占地1500余亩,员工870余人,是太谷县多年来的第一纳税大户,是山西省的百强企业、优秀企业,是省政府认定的80户重点焦化企业,是国家工信部批准的第四批焦化行业准入企业。2010年,公司生产焦碳3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1483万元,上缴各种税金9168万元。

恒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太谷县侯城乡境内,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概算总投资48亿元。园区以循环经济为根本理念,以建成两大产业链条、十个产业体系为总体发展目标,是省经信委确定的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 一、发展背景

明代,太谷已有“商贾勤于贸易”的记载。清代中叶,太谷商业发展为鼎盛时期。乾隆以降,170余年,商号遍及全国各太商埠,全融业和商业并肩发展,范围至广,“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盈利至巨,“起家至数十万者,尤为谷人之特色”。当时的太谷城,是山西的商业中心。作为商业的集数地,“百货所极,列为肆崖,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有“旱码头”、“小北京”、“金太谷”之誉,“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进人民国,商业由盛渐衰。“七七事变”之后,更受日军之抢掠和阎政权苛政之摧残,商业被毁十之八九,一撅不振。

二、广帮药商

广帮是专门经营药材进出口生意和营销广东土产药材的帮口,曾经垄断北中国药材进出口200年,与卫帮、淮帮共同担负着进口南亚、东南亚地区热带植物性药材、动物性药材、矿物性药材批发和中国大陆人参、鹿茸、当归、枸杞等山地药材的出口重任。

广帮以太谷药商为主,以太谷广升远、广升誉为魁首,因大都药店均在广州设有分号,经营着进出口药材的批发生意,商号名称又均带有“广”字,所以又称为太谷广帮。在解放以前的四个世纪,太谷广帮药商驰骋大江南北,经营着南方土产药材北运,北方山地药材南运的生意,垄断了北中国的进口药材供应近一个半世纪,在中国药材流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太谷广帮药商还特别重视中成药研制,研制出许多诸如牛黄安宫丸、玉枢丹、救产丸、射雄丸等等 800余种,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民国年间,太谷广帮药商在继续驰骋南北做药材进出口批发生意外,还向外大力推销太谷产成药,特别是龟龄集、定坤丹,民国四年(1915),“远”字牌龟龄集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优质奖,之后连续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获三等奖,山西实业展览会头等奖,西湖展览会二等奖。龟龄集在国内外的声誉,正如广升聚演掌柜告诫伙友的那样成“满天飞”之势,并一度风靡南亚、东南亚地区。于是龟龄集、定坤丹的销售大增,广升聚时,龟龄集平均年产仅500瓶,定坤丹300合。广升远最鼎盛时期,龟龄集平均年产60000瓶,定坤丹20000合,到民国十七年(1928),龟龄集年产量达到73000万瓶,超过了光绪十一年(1885)广升蔚产量的30倍,定坤丹16000万合,增长8倍。且每年产量的80%都用于出口。

1948年,太谷解放后,广帮各药店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振旗鼓。生产经营恢复后,两广升生产营业恢复很快,1950年,广升远北京分号义丰庆获得进出口贸易营业许可证,恢复对外贸易。1952年后,陆续收撤北京、天津、香港、郑州、济南等地分号、调回人员及资金,致力于成药生产。1955年,全国范围内的公私合营开始,太谷药材业所有药店都进行了公私合营,两广升公私合营为山西省公私合营太谷广誉远制药厂,归属省轻工业厅领导。1956年初,广源兴、延龄堂这两个百年老药店也合并到公私合营的“广誉远制药厂”。至此,太谷药材业结束了它私营商业性质,走上了全新的经营生产道路。

  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以各类粮食制成的面食近千种之多。其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作之巧,在全国独树一帜,享有较高的声誉。山西面食除主食外,还发展了多种类的地方小吃和面食艺术品。

  山西经典面食

  汤锅类

  饺子、馄饨、拉面、猫耳朵、削面、刀拔面、揪片。

  烙烧类

  烙饼、葱花饼、脂油糖饼、脂油千层、合子。

  烤制类

  擦酥糖饼、糖干炉、成干炉、切饼。

  油炸类

  各色油糕、油麻花、油面、燕窝酥。

  蒸制类

  九龙蒸饺、蒸饼、荷叶饼、窝头、碗黄。

  汤类

  五湖茶、油茶、拌汤。

  黄面

  敦煌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可口。

  兰州清汤牛肉面

  牛肉面俗称"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观看拉面好象是欣赏杂技表演,又像是舞蹈演员在挥舞着彩带。兰州清汤牛肉面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五大特点。游客到兰州值得一尝清汤牛肉面的酸辣美味。

  手工臊子面

  敦煌手工臊子面远近闻名,它切面讲究,拌汤鲜美,配料新鲜,色、香、味独特,当地人百吃不厌。

  香饭

  香饭是张掖名吃,创于清康熙时。香饭香而不腻,清爽可口,营养丰富。

  瓜瓜

  又名"瓜瓜凉粉面皮"为久负盛名的天水小吃。相传西汉时,瓜瓜是皇宫里的御食。至明末清初,成为"秦州第一美食"。瓜瓜为四季皆宜的特有风味食品。

  太原风味小吃

  孟封饼:孟封饼是清徐县孟封村独特的传统名食,以香、酥、软、甜、凉的特点久负盛名。凡品尝过它的人,无不称其为饼中佳品。孟封饼创制于清光绪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名食,素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酥烂鲜香、味美可口而著称省内外。1982年,六味斋的酱肘花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羊(牛)肉蒸饺:是太原的著名风味小吃。认一力饺子店的蒸饺皮薄、味香,佐以老陈醋,味道绝佳。可谓“肥而不腻馅成丸,一家蒸饺万家赞”。

  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这种小吃物美价廉、营养丰富,颇受欢迎,尤为冬令美食。位于柳北的“郝刚刚羊杂割”较为知名。

  清真什锦细点:始于清光绪二十年,选料精细,配料严格,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全套点心由夹糖糕、桃酥、烫面包馅、起皮包馅四大类组成。规格整齐,甜而不腻,新颖美观。

  忻州风味小吃

  定襄蒸肉:猪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调味佐料搅拌混合,放入碗里再蒸。食用时加热切成块,味香迷仙。

  原平锅魁:原平锅魁因在历史上“夺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其状若块,约三寸长,寸许宽,卷边滚圆。不包馅的称空心锅魁,包馅的另有名称。应市的多是甜馅锅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锅魁。锅魁饼面呈**,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加之包馅的不同,又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原平锅魁供不应求,除畅销本省外,还直达京、津,北上内蒙,南下四川等地。

  五寨猪黑肉炖粉:取熟猪肉,加土豆、粉条、豆腐和调味佐料,在高压锅里炖足够长时间,直到肉和土豆炖烂为止,老幼皆宜食用。

  保德碗托: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砍三刀: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制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临汾风味小吃

  烧麦:是晋南地区传统名食,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太后御膳泡泡糕:山西省侯马市古称新田,是春秋晚期晋国的都城。这里的新田饭店有位屈志明师傅,他制作的“太后御膳泡泡糕”晶莹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后喜欢享用,这种糕又恰似盛开的泡泡花,故此得名。“太后御膳泡泡糕”远看呈蘑菇状,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绽丝吐絮,如金菊斗妍。其遍体金黄,酥脆香甜,可滋补强身。

  油炸馓子:馓子,是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据《洪洞县志》载: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有放“三眼冲”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子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馓子的传人为杨永祥。

  羊杂烩:洪洞的羊杂烩创制于元代,到了清朝,因其灶具、烹制独特,已与平遥牛肉、闻喜煮饼齐名。其特点是原汁原汤,必须用沙锅烩制。调味品只加盐、辣椒油(用羊油炸制)、葱白,花椒、味精、大料等调味品一概不用。据传是保留了蒙古人民吃羊肉的习俗。

  运城风味小吃

  豆沙糕:豆沙糕创制于清末,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相传当年太平天国义军攻克河南济源后,招募当地青壮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晋城、长治等地,继续向晋南挺进。部队驻扎曲沃时,一些济源籍伤残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荣,便不思故乡,留居曲沃,为谋生而经营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国年间,豆沙糕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他们还编了口头禅:“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经营豆沙糕既不占地盘,又不需开门铺,原料易取,薄利多销。

  稷山麻花: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炸制,呈金**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解州羊肉泡馍:解州关帝庙闻名全国,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馍、黍面油糕、炒面油茶、猪油葱花扯面也名扬四方。而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馍最为著名。解州羊肉泡馍选料上乘,佐料齐全,工艺独特精细,汤汁新鲜,味美可口,因它“看着美、吃着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称赞。有诗云:“原汤优汁味鲜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去长安,听说解州羊肉泡馍很有名气,就派专使到解州为其取之。

  晋南醪糟:晋南醪糟闻名遐迩,最早出现在小吃摊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应运而生。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长的糯米,还因为有独特的灶具与奇特的酿制方法。烹制醪糟,需先制作一个特别的风匣炉,状如打铁炉,炉口直径26厘米左右。通炉膛前方,焊接一节长约33厘米、前细后粗直径33厘米的铁皮烟管,另外还需一个大的黄铜瓢。用独特的原料和灶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纯味正,清香悠长。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汤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个品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化羹汤。

  大同风味小吃

  莜面栲栳栳:用莜麦面蒸制而成,配之羊肉臊子,加上各种佐料,在西街和九龙街上的九龙饭店、云中饭店、水饺锅贴馆等都会使您一饱口福。

  应州牛腰: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像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代州面麻片:历史悠久,以片薄、质脆、香甜可口著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代州城有名的商号“聚星瑞”、“兴盛斋”、“富成斋”、“天兴昌”、“巨盛斋”、“福盛魁”等主营面麻片,享誉山西。

标签: 太谷 醪糟 山西 风味小吃 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