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姓起源

科学网 82 0

毛姓起源,第1张

毛姓的来源_ 关于毛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姓。

南北朝时有代北(今山西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蔚县、阳原、怀安等地)少数民族,世代为酋长,亦称毛氏。

“毛”这个姓氏的由来 姓氏渊源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

姓,本姓姬。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于西周初年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地区)。一说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避难于河南荥阳。从以上资料可知毛姓出自周王族,后代以国为姓。

黄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少典氏娶有娇氏部落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据考证,炎帝和黄帝不是同一个少典氏国君生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亲叫妊姒,而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据古籍记载:一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闪电,电光围绕着北斗星,一闪一闪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宝受到了感应,因而有了身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了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生而偿灵”,就是指的这个传说。黄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黄帝在姬水(今陕西境内)之滨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

2以封邑命姓

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3赐姓及少数民族该姓

因功赐姓毛,《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统三年(1438年)与都督蒋贵征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升都指挥佥事,坚守边疆十年,皇帝为表彰他,赐予毛姓。另《明史・毛胜传》:毛胜,初名福寿,元代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因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赐姓毛。

毛姓的起源是什么? 毛姓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根据史料记载,西周初期,周文王的儿子叔郑,受封于毛国,世称毛公,毛公的子孙后代以国名为姓。“毛”也是以地名命名的姓。也是西周初期,周文王的另一个儿子伯聘被封在毛邑,世称毛伯聘,他是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后来,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邑为姓称为毛姓。

毛姓家谱字辈排序 湖南韶山毛氏字辈:“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注: 即为该支派。

湖南岳阳毛氏字辈:“闻志百友寿本一自光时允代尚书第先程绍合昌田宗思祖德崇善可持常铭鼎功昭远英才继启长传家惟孝义世袭佐朝纲”。

湖南平江毛氏字辈:“朝际英贤会家传雅颂章克昌惟孝友经训耀书香祖泽岐丰远先芬似续长时雍徵泰运希圣普纯良”。

湖南益阳毛氏字辈:“世远发兴隆诗书启后英盛代光华谱文明礼乐林孝友传家泽贤能甲第开”。

湖南上湘毛氏字辈:“道万应梦大元添寿志启庆荣华承(仕)世兴朝(家)廷(邦)永(若)续(有)加(贤)官(良)治际熙生逢泰(景)运开(昌)治际熙隆远笃培衍运昌体仁亦炳义远德耀恩光”。

湖南沅江毛氏字辈:“庭达惟丰以廷仲清凤世文(似)登诗书易礼正学昌明克修先德远启家声振兴教育壮志辅仁广毅俊瑞世泽永宏”。

浙江鄞县锡山毛氏字辈:“暨百千万亿仁增贵谦弘贻谋徵燕翼康宁福寿隆子孙承世德思孝显文宗节旅乾坤泰家亨大有同师临成晋益恒观鼎升丰”。

河南阳武毛氏字辈:“锡恩笃v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显宗辉祖百代荣康德正学贤文武安邦秉庚礼智福禄祯祥修道宽厚万勇呈强怀本思泉林嵩书彰训守伟社魁应高尚当先仕登运聚贵相华和宏泰再占圣堂”。

贵州安龙县龙山镇宜拉、河坝、纳荣毛氏字辈:“ 文盛光德成,启肇安治腾; 祥友正国兴,凤显济朝廷。”

毛贵一族字辈:“正大光明家道有成广培先业克振鸿声文华佐理武绍芳勋贻谋笃庆玉树春荣”。

宛南毛氏字辈:

原谱八字 “应清万炳 荣兴鸿祥”

新谱四十字 “文豪永昌 世发运广 继武英道 厚德孝跃 瑞恩庆胜 稼华祺丰 亚仁富敬 益国成栋 建超恒显 明新晓远”

四川省仪陇毛氏一支(60字):千万思彦永,文伯有然成;卿生茂(芳)世宗(大),如正纲常盛 ;熙朝业显明,景运卜祯恒 ;继起储英哲,六合定康宁 ;天仁含性理,河海共星辰;圣贤齐与京,亘古乐太平。

百家姓中的毛怎么由来的 5分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 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 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 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 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独生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南北朝时期,毛姓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加入,这就是《姓氏 考略》所说的又氐酋有毛氏,苻键将有毛贵,见《后秦录》。” 世居北方的毛氏,南迁江南各地,据后来的学者考证,约在汉唐时期。一支毛姓人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立国之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 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挢(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 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从此,上述两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带生息繁衍,辛勤劳作,默默耕耘,直到由毛太华下传20代,才出了一位改写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 今天,以人口多寡计算,毛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6位。

毛姓由来及家谱,找找有没有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毛姓的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各种中国姓氏学经典上,都 一代伟人

可以看到有关毛姓起源的同样记载: 《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广韵》说:“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 同样的记载也见于《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一卷:“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 这里所引资料基本统一,即毛姓的得姓,始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郑被封于毛。 如此说来,毛姓远古时还是王族的后裔。他们的得姓始祖,赫然是当年中国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同胞亲弟弟,名叫姬郑(《通志》以为是姬聃,这可能是误解《左传》所致)。 正是因为沾了王族的荣光,姬郑当年才无功也受禄,被封为伯爵。这在当时可是最高的级别头衔了。不但如此,他还被被授予司徒之职,并获准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半独立性的功侯国――毛国。 当年姬郑所建立的毛国,实际上也就是周成王封给其叔父郑的这地块小采邑,其地一说在今陕西扶风,一说在今河南宜阳。但是,姬郑也就是毛伯所建立的这个毛国,在历史上并没有起过什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有关它的记载也就非常少,甚至连它何时亡国、为谁所灭,也是一笔糊涂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毛国灭亡之后,它的子民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 这便是毛姓的由来。 据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姓氏研究中心的调查,2009年,按照人数来排名,毛姓在中国大陆地区排第85位。

编辑本段姓氏渊源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 青年

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毛姓-家谱介绍

毛姓有文字记载的家谱应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因毛姓是周文王之子,是皇室后裔,为伯爵,该书记载战国前帝王和诸侯大夫的姓氏和世系,应在此之列。汉代的毛姓世系还应在《世本》上有所补充,而未见专书。可惜《世本》在宋代已佚,我们现在所看到毛姓最早的较完备族谱是宋代的龙图阁直学士毛渐(1036―1094)所修《清漾毛氏族谱》(晋代毛宝和唐代毛衷时修过谱,可能较简单,且已失传,只留下序),该谱于元丰六年(1083)初纂,并作《源流序》和《毛氏世谱》,对毛姓历代祖先予以介绍,保存下来了十分珍贵的毛姓世系资料。 《清漾毛氏族谱》,从宋代毛渐初修开始,至民国25年(1936)已修谱10次,平均不到百年修谱一次,这样就较为真实和很少遗漏,而且该谱编修十分齐全,分内、外、天、地、春、夏、秋、冬8集,100多卷,世系图表详尽,可称得上是谱谍典范。天集一卷载有《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宝公世系图》,天集二卷载有从毛宝南渡以后的《自一世毛宝至三十五世初翁公、立翁公世系图》,清漾毛氏祖宅一派承接天集二卷,记有《毛立翁之子璋公之派世系图》和《毛璋次子开公元孙之派居清漾祖宅世系图》,这样总共有109世,至今保存完好。>>

求:毛姓字辈排表 姓字辈

又称派语、字派、字行、班行、班派、派系、派字等,它生要表示一个人的辈分。中国的家族,每一代人都用一个不相同的字固定下来,用以表示不同辈分,如祖辈、父辈、子辈、孙辈等,而把这些字连接起来,就成了字辈。

字辈在选字上各个家族都十分重视,而且很讲究,一般都要用含意好的字,并编成四言或五言一句的诗,表达幸福吉祥或光宗耀祖、兴旺发达之意,读起来要顺口、押韵,便于同一支派的人记诵。毛氏家族的字辈遵循的也是这一原则。

《韶山毛氏二修族谱》中就有一篇专门的《派系诗》,原定派系为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续订派系为“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平江毛氏从四十一代起用的字辈是:

“朝际英贤会,家传雅颂章。克昌惟孝友,经训耀书香。祖泽岐丰远,先芬似续长。时雍徵泰运,希圣普纯良。”

益阳毛氏通谱字辈:

“世远发兴隆,诗书启后英,盛代光华谱,文明礼乐林,孝友传家泽,贤能甲第开。”

《上湘毛氏族谱》字辈是:

“道万应梦大,元添寿志启。庆荣华承(仕)世,兴朝(家)廷(邦)永(若)续(有)。加(贤)官(良)治际熙,生逢泰(景)运开(昌)。”

在派字用到22代时又新续了一首班行诗:

“治际熙隆远,笃培衍运昌,体仁亦炳义,远德耀恩光。”

浙江鄞县锡山三、四世与乌崖西郊毛氏相通。西郊毛氏字辈(班行诗)为:

“暨百千万亿,仁增贵谦弘。贻谋徵燕翼,康宁福寿隆。子孙承世德,思孝显文宗。节旅乾坤泰,家亨大有同。师临成晋益,恒观鼎升丰。”

毛贵一族,到毛季六为第十五世,十六世以下派行诗为:

“正大光明,家道有成。广培先业,克振鸿声。文华佐理,武绍芳勋。贻谋笃庆,玉树春荣。”清翰林院掌院大学士毛昶熙在河南阳武县带头续修毛氏族谱,其谱系字辈为:“锡恩笃佑,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

后又续64字:“显宗辉祖,百代荣康。德正学贤,文武安邦。秉庚礼智,福禄祯祥。修道宽厚,万勇呈强。怀本思泉,林嵩书彰。训守伟社,魁应高尚。当先仕登,运聚贵相。华和宏泰,再占圣堂。”

湖南沅江毛氏从始迁祖庭信公的派字为:

“庭达惟丰,以廷仲清,凤世文(似)登。”

从十四派起为:“诗书易礼,正学昌明,克修先德,远启家声。”

1997年的《毛氏五修族谱》中续加了16字的新字辈:

“振兴教育,壮志辅仁,广毅俊瑞,世泽永宏。”

毛先健属于毛姓家谱中的那一辈 先字辈

毛氏家族的来历及他们的后人?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毛姓的确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各种中国姓氏学经典上,都可以看到有关毛姓起源的同样记载: 《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广韵》说:“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 同样的记载也见于《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一卷:“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 这里所引资料基本统一,即毛姓的得姓,始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郑被封于毛。 如此说来,毛姓远古时还是王族的后裔。他们的得姓始祖,赫然是当年中国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同胞亲弟弟,名叫姬郑(《通志》以为是姬聃,这可能是常解《左传》所致)。 正是因为沾了王族的荣光,姬郑当年才无功也受禄,被封为伯爵。这在当时可是最高的级别头衔了。不但如此,他还被被授予司徒之职,并获准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半独立性的诸侯国──毛国。 当年姬郑所建立的毛国,实际上也就是周成王封给其叔父郑的这地块小采邑,其地一说在今陕西扶风,一说在今河南宜阳。但是,姬郑也就是毛伯所建立的这个毛国,在历史上并没有起过什么大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有关它的记载也就非常少,甚至连它何时亡国、为谁所灭,也是一笔糊涂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毛国灭亡之后,它的子民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 这便是毛姓的由来。 姓氏渊源  毛姓的发祥地,是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了。毛国所在地,根据人们的考证,就在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一步一步地向外地播迁繁衍,很快就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是个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这两支毛姓其实同出一源,都是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较早的是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是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 姓,本姓姬。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毛叔郑于西周初年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地区)。一说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避难于河南荥阳。从以上资料可知毛姓出自周王族,后代以国为姓。  黄帝,是古代氏族少典氏之子。少典氏娶有娇氏部落女子为妻,生下了炎帝和黄帝。据考证,炎帝和黄帝不是同一个少典氏国君生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人,炎帝母亲叫妊姒,而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据古籍记载:一天晚上,附宝看见天上发出一阵阵强烈的闪电,电光围绕着北斗星,一闪一闪地把四野照得通亮。附宝受到了感应,因而有了身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了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生而有灵”,就是指的这个传说。黄帝降生地称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黄帝在姬水(今陕西境内)之滨居住成长,便以姬为姓,这样黄帝也就成了后世姬姓的始祖。 2以封邑命姓 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3赐姓及少数民族该姓 因功赐姓毛,《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正统三年(1438年)与都督蒋贵征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

 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六年)10月,高帝下令修建安汉县城。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汉王三年(前204)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中,危急时刻,大将军纪信向刘邦献“金蝉脱壳”之计。刘邦脱险后,化装成刘邦的纪信被项羽烧死。刘邦战胜项羽后,认为纪信舍身为安定汉政权立了大功,故在纪信家乡,设立安汉县。据史载,当年的安汉县城就在今天顺庆北城街道五里店一带。安汉县时辖今天的南充市辖三区、西充县及蓬安县和岳池县部分地方。  西汉及东汉在实行郡县制度的同时,又实行分封皇子及功臣的赐爵食邑制度。因此,在其行政区划之中,除郡、县之外,还有“国”。安汉县后来曾一度称“充国”,虽然充国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据《汉书·地理志》对巴郡的解释,巴郡领有阆中、江州、临江、安汉、宕渠、充国、涪陵等。可见西汉时已有充国。据巴郡条下所列“充国”后说 “永元二年分阆中置”。有人据此推断东汉初年曾废掉充国并入阆中县。充国的地域包括今阆中南边部分和南部县。汉献帝初平四年(193)撤充国为南充国、西充国。南充国地域包括今天的南部县东部、蓬安县及高坪区北部。城邑在南部县柳驿乡境内。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合并安汉、巴西两县为一县,因地处充国之南,故定名南充县。

南充市是四川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全省9大中心城市之一。

从古至今一直是川北重镇,历代均为郡、州、府、路、道、署治所。

境内的阆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后期曾是巴国别都。

清兵入川时,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十余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国初期,南充市(今南充市顺庆区)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级行政机构)的驻地。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径105°27′--106°58′之间。

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

东邻达川市,南连广安市,西与遂宁市、绵阳市接壤,北与广元市、巴中市毗邻。

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

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县,代管省辖阆中市。

南充市人民 驻顺庆区。

2003年,全市辖有180个镇、302个乡。

市区建城区面积423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居住人口5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万人,暂住人口8万人,农业人口39万人)。

南充市行政区划表

(2003年) 单位:个

县(市、区)乡 镇 街道办事处 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

合计 302 180 5 259 5746

顺庆区 14 11 4 40 258

高坪区 17 17 1 30 366

嘉陵区 28 20 13 557

阆中市 48 23 48 772

西充县 32 15 9 603

南部县 48 32 37 1090

营山县 43 19 18 658

蓬安县 31 15 23 598

仪陇县 41 28 41 844

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时,总人口为69876万人,2002年末总人口为71445万人(按户籍统计),其中非农业人口120万人左右。

全市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差异较大,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貌条件关系密切。

城镇、交通干线、沿江河两岸、平坝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高丘、低山地区人口相对较稀。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顺庆区,每平方公里为1085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阆中市,每平方公里为452人。

总人口态势是人口分布由北向南密度逐步增大。

南充市共有4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88%,少数民族4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12%。

少数民族有蒙古族、 、藏族、 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依族、撤拉族、毛南族、仡族、锡伯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

其中 居多,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05%。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顺庆区、阆中市。

阆中博树 自治乡是南充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南充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前五、六千年左右),境内就有先民生息。

原始社会的唐尧、虞舜时,境内为"有果氏之国"(原始部落)。

夏朝(约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境内为古梁州之域。

商朝(约前17世纪到前11世纪)南充属巴人之国。

周朝(约前1027年至前221年)南充为巴子国地,其间的战国时期,约周显王三十年(前330年)巴子屡为楚子所逼,巴国国都迁至境内的阆中。

南充境内设县始于战国后期。

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秦统巴、蜀后,在其地实行郡县制,设置了巴郡、蜀郡、汉中郡及31县,今南充境内仅设有阆中县(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蜀中广记》等书记载,当时阆中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阆中、南部、西充、营山、仪陇、蓬安、顺庆、高坪、嘉陵等县(区)及广元市的苍溪和剑阁东南部、巴中市的恩阳、广安市岳池县西部和北部。

隶巴郡(郡治今重庆市渝中区)。

秦朝末年,楚汉争战,汉王刘邦被困荥阳,其部将巴郡阆中人纪信(今西充紫岩乡人)假扮汉王诳楚,救了刘邦,项羽受骗怒杀纪信。

西汉建立后,汉高帝刘邦为追念纪信舍身安汉之功,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分阆中县纪信家乡设安汉县(县治今顺庆区舞凤镇清泉坝五里店)。

南充境内设郡(相当于今地级市一级政区)始于东汉。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分巴郡地在今南充市境内设巴郡(原巴郡更名为永宁郡),郡治安汉县(今南充市顺庆区),隶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城区)。

巴郡辖7县,今南充市境内设有安汉、阆中、南充国,西充国4县。

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更名为巴西郡,郡治从安汉县迁至阆中县。

三国蜀汉时,境内所设郡县未变。

晋朝、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设州、郡、县繁多,州名、郡名、县名极端混乱,约略统计境内先后设州、郡十五、六个,设县二十余个。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

隋初清理省并了滥设的州、郡、县。

境内设有蓬州、隆州及14县,其中安汉县在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南充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调整政区设置,改州为郡 ,境内仅设有巴西郡(郡治今阆中市)及13县。

唐、宋时,境内设果州(州治今顺庆区)、阆州(州治今阆中市)、蓬州(州治今营山县安固乡)及十余县。

南宋后期的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将宋理宗赵昀于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任果州团练使之地果州升为顺庆府(府治今顺庆区)。

元朝境内设有顺庆路(路治今顺庆区)、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市)、蓬州(州治今蓬安县)及7个县。

明朝境内所设府(州)、县基本未变。

清朝境内设有川北道(道治今阆中市),辖顺庆、保宁二府及7个县(州)。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进入四川后,四川省治初设保宁府(府治今阆中市),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省治迁至成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川北道(道治今阆中市),民国三年(1914年)川北道改为嘉陵道,民国五年(1916年)嘉陵道治迁至南充县(今顺庆区)。

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年至1929年),撤销道,县由省直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县以上设置了十八个行政督察区,境内设有第十一行政督查区和7个县。

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年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在境内建立了阆南县、仪陇县、长胜县、营山县、德丰县和宗发市苏维埃政权,隶属于川陕省苏维埃政权。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曾设在阆中。

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

1950年在南充设立了省级行政机构--川北行政公署。

川北行署驻南充市(今顺庆区),辖南充市和南充、遂宁、达县、剑阁4个专区35县。

其中南充市人民 驻今顺庆区,南充专署辖8县,初期驻今广安市岳池县,1952年5月迁至今高坪区。

当时境内设有7县。

其中6县隶南充专区,1县隶剑阁专区。

1952年8月,撤区建省,南充市、南充专区改隶四川省。

9月专署驻地由今高坪区迁至今顺庆区。

1953年1月,南充市由省直辖改由南充专区管辖。

同年四川调整行政区划,撤并部分专区,南充专区辖1市11县,其中今境内设有1市7县。

1968年南充区专员公署更名为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又更名为南充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7月2日,国务院作出调整南充行政区划决定,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辖原南充地区的南部县、营山县、仪陇县、蓬安县、西充县和新设立的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原南充地区的阆中市由省直辖,南充市代管。

数千年来,在南充这块土地上,涌现了一代代忠心报国,叱咤风云,贡献卓越,彪炳史册的国家栋梁,仁人志士。

汉有范目、纪信、落下闳、司马相如,三国时有谯周、王平,晋有陈寿,唐有袁天罡、李淳风,宋有陈省华、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父子四人及抗金名将张宪,明有父子宰相陈以勤、陈于陛和任翰、黄辉,之后有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罗瑞卿大将和民主革命家张澜以及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

他们对于推动国家统一、民族兴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营山县封窦乡唐氏仕茂公一脉

郡号:晋阳郡。远祖:唐重。入省始祖:唐仕茂,清康熙35年率四子从湖南永州府东安县宣义上乡乐福村周家宅入川,来到营山丰窦铺琵琶岭傍南边坎下傅家沟插占落业(今营山县封窦乡干井村),其后裔忠明置业蓬安县开山坪龙形山,仕芳复迁回营山县花庙沟,唐尧枝、尧宁、尧葵、智云、智先、智玉弟兄叔侄六人置业蓬安县石梯子及楼溪沟、井水塆。仕榜、仕茂及四子贵诚、贵訙、贵谌、贵谕定居丰窦铺琵琶岭傍西南边坎下傅家沟。贵谕及三子学灿、学荣、学海先居营山傅家沟,后迁营山县石山铺。

如今,该支唐姓主要分布在两县(营山、蓬安)十一个乡(镇)二十三个村:南桥乡南桥村、凤凰村、土梁村、紫荆村、朗池镇翠屏村;封窦乡封窦村、干井村;城南镇兴隆村;城附乡火箭村、红光村、石山村、勤劳村;丰产乡木樨村、龙坝村、卷洞村、龙马村;柏林乡七里村;双林乡龙兴村,渌井镇枣岩村,石孔乡小玉村、大玉村;开元乡狮岩村、白马洞村;共二十三个村,5500余人。

世系: 入川始祖唐仕茂(毛氏),生四子:贵诚、贵讯、贵谌、贵谕。贵诚五子:学名(蒋氏)、学圣(蒋氏)、学智(未婚)、学秀(李氏)、学臣(张氏);贵讯四子:学贤(宁氏)、学奇(刘氏)、学义(杜氏)、学武(饶氏);贵谌一子:学文(杨氏);贵谕三子:学灿(陈氏)、学荣(李氏)、学海(毛氏)。

通辽各地名的“前世今生” 快看看你家乡名字的来历

科尔沁都市报

4月21日 · 科尔沁都市报社官方账号

有人说,内蒙古面积实在太大了

额济纳旗到满洲里要坐57个小时的火车

而北京到拉萨坐火车才41个小时

有人说,内蒙古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了

最东边是东经126度

最西面是东经97度

时间整整相差116分钟

很多来内蒙古旅游的朋友

都会觉得内蒙古的地名

十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内蒙古各个县(旗)、市、区

村、镇(嘎查)

命名来源十分广泛

但大多都是源自蒙古语音译

不熟悉的朋友

仅凭着字面意思理解

往往会闹很大的笑话

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内蒙古地名的含义

↓↓↓

内蒙古横跨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与俄罗斯的边界和蒙古北部边界线长达4221公里,因此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前沿。

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地级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县级市);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7个县,11个盟(市)辖县级市,23个市辖区。

“苏木”,指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县之下有乡、镇、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政府下文件时,一般是“各苏木、乡、民族乡、镇”,“苏木” 在前,乡镇在后。在内蒙古,一般来说,镇是工业区,乡是农业区,而苏木则是牧业区,行政性质接近,而生产方式不同。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 为城市、城郭的意思。因中心城区北依大青山,故得名。

包头市

包头——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即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称,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地区设九原郡。

呼伦贝尔市

曾用名:呼伦贝尔盟

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意为“雄水獭”,因古代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居住在湖畔的蒙古族牧民便以其古老的以动物名称命名湖泊名称的习惯为两个湖泊命名。

兴安盟

兴安盟——兴安是满语,意思为小山(丘陵),兴安盟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兴安”满语意为丘陵。

通辽市

曾用名: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是通辽市的旧称——“哲里木”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马鞍吊带,因清代内札萨克十旗会盟于哲里木山而得名。

通辽各旗县名字由来

通辽——为什么叫通辽?一看这个带谐音的地名——通辽,人们就知道,它的崛起与铁路密切相关。确实,内蒙古通辽,以前是个无名小镇,据说1921年第一条铁路修通,“火车通了(辽)”。于是,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通辽。也有说因为这里铁路四通八达,很是辽阔,所以叫通辽。“通辽”二字作为地名,其沿用的历史并不久远,至今才百余年。

哲里木——“哲里木”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马鞍肚带”,成吉思汗时期这里专门生产和供应马鞍肚带,故得名。通辽市撤盟设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科尔沁——蒙古语,带弓箭之意。科尔沁有4旗分布在兴安盟、通辽市两地。

西拉木伦河——译为汉语为“**的河”之意。位于通辽市。

霍林郭勒市 —— 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由通辽市代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在科尔沁草原腹地,是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2014年霍林郭勒市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80位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45位。“霍林郭勒”据蒙古语音译而来,“霍林”为美食、茶饭、休养生息之意,“郭勒”为河的意思,“霍林郭勒”即美食之河,寓意富饶美丽之地。

科左后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清初设旗。清朝早期以进军方向将蒙古分为左、右翼兵。1650年建旗后,以位于科尔沁部中心的左后方称为科尔沁左翼后旗。

甘旗卡——19世纪末甘旗卡一带还是人烟稀少,地势宽阔,水草丰美的地方。当时为宾图王旗跟博王旗交界处,地带空旷,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是以天然猎场,两旗猎人常到此地围猎,以猎无不获,满系猎物于鞍鞘(马鞍子上系的皮绳,蒙古语成甘珠嘎)出名,是甘旗卡名字的由来。

科尔沁左翼中旗——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故里,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也出生在这里。

最先踏上科左中旗这片土地的科尔沁蒙古人是莽古斯及其部众。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莽古斯、明安等曾随同翁阿岱参加了进攻努尔哈赤的古勒山大战,翁阿岱、莽古斯兵败被俘,努尔哈赤怀之以德,赐锦衣放归。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的首领们对努尔哈赤深怀感激,遂向努尔哈赤提出结盟要求。努尔哈赤遣巴克什、希福、库尔禅至科尔沁,在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一带)双主刑白马乌牛盟誓,结成同盟。结盟之举,使科尔沁部可从努尔哈赤处寻得庇护,从而明目张胆地摆脱察哈尔的残暴统治。努尔哈赤实现了分化瓦解蒙古之步骤。

后金皇室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世缔国姻,互为嫁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达到羁縻蒙古之目的。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台吉会聚盛京(今沈阳),同满汉贵族一道向皇太极奉上“博克达彻辰汗”尊号。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敕封蒙古诸台吉。宰桑长子吴克善被封为卓哩克图亲王。同年,清廷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派官员赴蒙地划定旗界、编造牛录、造丁册。确定本旗为科尔沁左翼中旗。

库伦旗——意思是家园或占地领域。库伦旗位于通辽市。

奈曼旗——据说在蒙语中是第八的意思,奈曼旗即哲盟第八旗之意。在通辽市。奈曼旗源于奈曼部,最早称“乃蛮”。“奈曼”意为“八”。最初由八鄂拓克或和硕形成。奈曼旗住民,大约在秦汉时期就有,元朝,已经形成部落。据《清史稿》记载:“奈曼部辖一旗:扎萨克驻章武台,在喜峰口东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师一千一百十里。古,鲜卑地。隋,契丹地。

开鲁县——其由来据说有两个,一是为开发哲盟的“三鲁”(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左、右二旗)之地的意思;二是开鲁北面有一大坨岗,称“海鲁吐召”。海鲁吐召系蒙古语,即有旱獭的地方。开鲁,即蒙古语“海鲁”的谐音。开鲁县位于通辽市。

扎鲁特旗,系蒙古族部落名。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商周至秦汉时期,这片土地属于东胡人的牧场。汉至晋朝时期,系乌桓、鲜卑人住地。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是契丹住地。辽代,为北大王擦喇之牧地,契丹人居住。金朝时期,金界壕以南为北京路,女真人居住。元代属上都路,到北元及明朝时期,归于乌梁海三卫占地。三十九年(1560年)内喀尔喀五部,征服三卫之一的公宁卫,附属于察哈尔部。乌巴什继承其父和尔朔齐哈萨尔诺颜之位,自称伟徵诺颜,驻牧于泰宁东部。对所管辖的部号称扎鲁特。从此“扎鲁特部”这一名称开始载于史册。

赤峰市

曾用名:昭乌达盟

赤峰——蒙古语为乌兰哈达,是红峰的意思。宜有红山文化发源地之意。红山,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锡林郭勒盟

曾用名:察哈尔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锡林”蒙古语译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

乌兰察布市

曾用名:乌兰察布盟

乌兰察布市——“乌兰”为蒙古语“红色”的意思;“察布”这里当“崖口”讲,乌兰察布就是“红色崖口”的意思。

鄂尔多斯市

曾用名: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因有成吉思汗陵而闻名。

巴彦淖尔市

曾用名:巴彦淖尔盟

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乌海市

曾用名:乌达和海勃湾

乌海——不是蒙语,是汉语缩名,乌海由乌达、海渤湾和海南三区组成,取字头缩拼即成。因乌海盛产煤,故又有“乌金之海”之美誉。

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名源于匈奴族贺兰部在此住牧,阿拉善因贺兰山而得名。

盘点那些内蒙古有趣的地名

宇宙地很黑村

宇宙地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宇宙地镇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北部,黄岗梁南麓,木石匣河中下游,东与林西县交界,西与新庙乡接攘,南与新井乡为邻,北与同兴镇接边,地势北高南低,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

“很黑”是蒙古名儿,意思是高山上的一块儿低洼平地儿,蒙古人叫肯可儿(kenker),不知咋的就叫成“很黑”啦!

七号镇七号村

如果你在呼满省际大通道开车遇到七号收费站,别担心 ,你并没有错过六号收费站,因为根本就没有六号五号等其他收费站!

敲黑板!虽然镇上同样有热情豪爽的老板娘!但七号镇可不是七侠镇,脑海中开始胡思乱想的同学们要注意了!

这么个神奇的地方在哪呢?七号镇隶属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位于县城最东端。距化德县60公里。北、东部与锡盟黄旗、正镶白旗比邻,南部与河北省交界。所以说,从河北开车的游客很容易经过此地。

大板(镇)

大板,听名字很容易跟日本的大阪市搞混。外地游客听当地人念叨大板时,总是以为当地有很多旅居国外的华裔。其实这是赤峰市巴林右旗的政府所在地。

1650年清顺治帝的姐姐固伦淑慧公主下嫁巴林右旗第一代王爷时,从燕冀带来了各种工匠三百余户,在王府附近自成部落,建造了许多砖瓦房舍,当地人称其为“伊和白兴”,即大房子之意。“白兴”与“板升”一意,因而大板镇即由此得名。

大板镇,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镇政府驻大板,人口128万人,面积138平方千米。大板是巴林右旗首府,同时辖12个村委会:大板、三家子、大岭、东五家子、各力各、二板、衙门、满土沟、朝阳寺、山岳、石灰、三合。

阿尔山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好多人都去过。我到阿尔山市了,但周围的哪座山才是阿尔山?

看,这就又一个凭字面理解而错误的地名。阿尔山全称是“哈伦阿尔山”,并非山名,系蒙古语,而是蒙语中“热的圣水”的意思。意即温泉。所以说并没有阿尔这个山名。但阿尔山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纵横,资源丰富。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汇处。森林覆盖率超过64%,绿色植被率达95%。这里地处寒温带,年均气温-32℃,年降雨量460毫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外国游客赞誉“空气都可以罐装出口”,是非常理想的避暑、休闲、度假、疗养的地方。

乌海

乌海是海吗?乌海不是海,肯定是个蒙古语名字!

其实并不尽然,乌海的命名并不是完全来源于蒙语。在酝酿成立乌海市时,最初确定的名字是海乌市,来由是从海勃湾和乌达这两个原来的地名中各取头一个字即海、乌组成,又考虑到市政府所在地将确定在海勃湾,便海字在前,乌字在后,便成了海乌市。

当乌海市建市报告呈送到国务院时,病中的周总理看到了报告,当他老人家了解到海勃湾与乌达都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工矿城市时,便提议新建城市的名字叫乌海市,并说:“乌海,乌海,乌金之海嘛!”于是,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的批复》。这座城市便有了响亮、雄奇、动听的名字——乌海市。

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如果你已经决定

来到内蒙古一睹风采

在欣赏风景的同时

请不要忘记

内蒙古各地的地名

我要说

其实内蒙古的草原故事与风土人情

才更值得你回味

部分来源于网络

标签: 南充 南充市 蒙古语 阆中 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