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哪几个名称?,第1张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二十四节气中属于夏季的节气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1、立夏:立夏时节,排为一年24节气的第7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的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温度明显升高,雷雨增多,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长大。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点。

2、小满:小满时节,是24节气之第8个节气,夏季的第2个节气。时间点在每年公历5月20日到22日之间。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有小满河满之说法。北方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3、芒种:芒种时节,每年6月份到来,时间点在每年公历6月5日至7日之间,是夏天当中的第3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这个时候气温上升,太阳光强烈。麦子等农作物成熟收割,夏播秋收的作物开始抢种。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夏天农民也在忙碌田间劳作。

4、夏至:夏至节气,时间点在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里天气炎热,有时会下暴雨。天亮的早,黑的晚,日照时间长,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夏收,夏种,夏锄成为农家最忙的时期。

二十四个节气都有自己专属的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而且这些名称也都有一定的含义。

从上述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难看出,在划分节气时,人们把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都充分考虑了进去。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它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并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由于我国地处世界第一大陆亚欧大陆的最东部,而又濒临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所以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不仅地区性气候差异大,而且季节性气候差异也很大。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一个节气的名称:谷雨、大暑、霜降、大寒。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

扩展资料:

节气命名: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3、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5、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6、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7、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8、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参考资料:

--农历二十四节气

标签: 节气 小满 夏至 芒种 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