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3000年前,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中国”一词。《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惠此中国,以缓四方。”意思是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从这里不难看出,“中国”这个词的意思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
“中国”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古代华夏族居住的地方。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是“夏”,大约是4000多年前建立的。“夏”是汉族的祖先建立的,他们自称华夏族。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他们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当时世界的中央,所以称为“中国”,也称为“中华”。它的具体地理位置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到黄河中下游一带,这里也就被称为“中国”了。到了距今700多年前,魏国成立。魏不仅统辖黄河流域各省,它的势力还扩张了许多,南到湖北、安徽、江苏北部,北到辽宁中部,若大的疆土就都称为“中国”了。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这个词才开始专指我们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再作他用。
应该是从汉代吧。先秦时期,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区别婚姻用的,因此每个人都有姓,哪怕是一个奴隶。但是氏就不一样了,普通的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氏的。氏是贵族身份的标志。所以对成年人而言,男子称氏,标示自己的身份;女子称姓,为了区别婚姻,同姓的男女之间是不允许通婚的。所以我们在看到先秦时期的人名时,一般男子我们看不到他的姓,如孔丘,“孔”是氏,“丘”是名,“仲尼”是字,而他的姓则是“子”,按照现在的习惯,称他为子丘则是不符合当时的习惯的。而女子则是称姓的,但姓往往并不放在名前,而是放在最后。在姓之前可以是娘家的氏,也可以是他丈夫的谥号,也可以自己的谥号,也可是他自己的排行。比如齐桓公小白的几个姐妹中,如文姜(鲁桓公的夫人),文是她死后的谥号,姜是她的父亲家族的姓,吕是她们家族的氏;宣姜(卫宣公的夫人),宣是老公卫宣公死后的谥号;先秦时期,姓比较稳定,常见的姓也就那么几个,如姬、姜、任、妫、嬴、子、已等,但是氏却有成千上万之多。而且还变化特频繁。不仅父子不同姓,兄弟的氏也可能不相同。很多情况下,一个有两个氏或三个氏,不同时期还会改变自己的氏。比如齐国田氏,他们同时还用陈氏,后来从他里面又分又分出孙氏。比如军事理论家孙武,他的爷爷叫田书,也写作陈书,还叫孙书。由于封建制度的特性,氏逐渐下移,到士一级还可以有氏,但通常到再一下级就是平民了,平民就没有氏了。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史籍中仍然列有平民的氏,那是他们先祖从自己曾为贵族的父亲中继承得到,或者商代灭亡被征服者被征服之前的氏。进入了战国以后,社会各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贵族因各方面的原因失却了贵族身份,但是没有失去自己的氏,因此他们就把自己的氏大量的带入平民阶层当中。而原先有些平民,甚至奴隶,也有机会上升到贵族行列。由于先秦时期男子不称姓的习惯,人们的姓逐渐为人所淡忘,而氏也失去了标志贵族身份的功能,却充当了姓的功能,于是氏经过长时间发展,到了汉初,已经固化成了新的姓。不过汉代初期,氏仍然有他以前的一些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变化相对来说还是较频繁和随意。如汉武帝末期的丞相田千秋,年龄大皇帝赏他做小车上朝,结果人们称他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干脆就以“车”为姓了。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我们的历史是很悠久,而对于中国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叫起的,是由谁起的这个名字我们却没有去深思熟虑,过多的考虑,从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开始,我们就生活在叫作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她滋润着我们,我们也一直受到她的爱护,在这里我们是不是要去考虑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叫作中国,并且中国这个名字是由谁起的。翻阅史册,里面有讲到中国一词是由周朝开始叫起的,在一些史书上中国的起名也是跟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有关,有很多的书上都说了许多关于中国一词的来源。
对中国的起名,被很多的史书所记载,我们需要翻阅它们以获取更多的关于中国一词的由来的看法,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中国的由来肯定跟我们的国土特点有关,毕竟中国一词由来已久,古人也是非常聪明的,“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的文献,最开始它或许不是我们现在所叫的中国的意思,“中国”一词的意思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代表的意思不一样,在每一个时间断它都可能是其他的意思,它所指的含义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而有所不同。
“中国”一词是谁起的其实如果是说具体的一个人,那么就太绝对了,因为有很多我们的古代文献都有提到过“中国”一词,所著作之人肯定也没有觉得会把它来叫作一个国家的名称,我们历史文献有很多都有提及到它,华夏就是中国,这是古代的文明,也是现在我们所公认的,它是一种文化是流传至今的一种文化,它不是谁起的,是我们共同起共同拥有的名字,它是智慧的结晶,是美好的象征,我们应该共同保护它。
不管“中国”一词是有什么时候开始叫的,或者是由谁起的,这或许都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因为它是一个历史智慧的结晶,是通过许多年才得来的,它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如果我们对于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叫起的,是由谁起的说了一个具体的答案反而感觉不真实,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经历了很多的朝代,也代表过很多的意思,但是现在它代表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