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赛人为什么被称为“流浪的民族”?,第1张

四海为家的吉普赛 据说,日前有300—600万古普赛人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四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家圆,生活与那永上止境的道路一起不断向前延伸。他们有的成群结队,坐着颠簸的大篷车;而乡下的吉普赛人干脆把衣物和孩子背在背上,步行前进。他们的理想是充分享受漫步的自由勺快乐,在无尽的星光下安然入梦。这个神秘的民族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引起了人们无穷的兴趣:他们来自何方?哪里曾是他们的故乡?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谜。 有人认为,古普赛人的故乡在埃及,英语“吉普赛”便是“来自埃及”的意思。这主要源于两个民间传说。一个是在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彻底消灭基督教,决定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命令一位埃及铁匠打造铁钉。铁匠拒不从命,罗马统治者恼羞成怒,下令把他驱逐出境。于是,一大批信仰基督教、同情耶稣的人和这位铁匠一起离开埃及,到异乡流浪。他们就是吉普赛人的祖先。另外据法国人记载:1427午冬天一些吉普赛人来到巴黎,他们自称祖籍在埃及,原来信仰基督教,后来因为阿拉伯人人侵,被迫改信伊斯兰教。这种行为引起了当时欧洲有权势的基督教徒的不满,认为这是背弃上帝。后经欧洲统治者协商,决定除非有教皇批准,吉普赛人不得在国内拥有土地,并勒令他们到罗马朝巍教皇,祈求宽恕。后来教皇又要求他们必绩在欧洲流浪7年,途中不得在床上休息,以表示对上帝的虔诚和忏悔。从此,本已失去家园的吉普赛人再次离开了他们的立足之地,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 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吉普赛人来自印度。德国学者鲁迪格、格雷尔曼和英同学者布赖恩通过比较发现,吉普赛方言中的许多词汇和印度梵文及印地语非常相近,吉普赛人的祖先很可能居住在印度。后来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占普赛人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牛活方式,发现它与早先居住在印度的多姆人很相似。比如他们都以卖艺为生,没有固定的职业,大多数人能歌善舞,精通占卜术,并有制造金属器皿的技能。还有,他们使用的风箱简直一模一样,都是皮革做成的两个口袋,川脚踏鼓风。由此断定,吉普赛人应该是多姆人的后代。但他们为何远走他乡、浪迹天涯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无庸置疑的一点是,不管走在哪里,吉普赛人都备受歧视,命运坎坷。历史上,西班牙君主曾限定他们在60天内放弃流浪生活。非利普二世禁止他们使用自己的名字、服装和语言,“以便于这种生活方式永远毁灭和被人遗忘”。在菲利普四世和五世时期,西班牙的法律更加严厉,到1783年,吉普赛人被禁止从事传统行业、养马、甚至离开住所。17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干脆驱逐古普赛人,用火烧他们,甚至在他们喝的水里下毒。在罗马尼亚,一些吉普赛人被当成奴隶一样买卖。几个世纪的迫害与歧视在二战时的大屠杀中达到顶峰:近50万的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一起死在希特勒的纳粹集中营。 值得庆幸的是,如此悲惨的遭遇丝毫没有改变吉吉普赛人乐开朗的性格,他们天生小懂得忧愁。就像谚语里说的:“今天我们大吃大喝,明天我们忍饥挨饿,后大我们又饱餐一顿。”相传在很久以前,吉普赛人用石头建了一座教堂,塞尔维亚人用乳酪建了一座教堂。建好后,双方决定交换,吉普赛把自己的石头教堂送给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人把乳酪教堂送给古普赛人。结果怎么样?吉普赛人立刻吃掉了乳酪教堂。这充分反映了他们随遇而安、及时享受生活的天性。 文学家们从吉普赛人独具魅力的性格中汲取了无数灵感,在世界艺术长廊中造就了许多熠熠闪光的形象。《巴黎圣母院》中美丽善良、命运凄惨的艾丝梅拉达;〈叶塞尼亚〉中能歌善舞、聪明勇敢的叶塞尼亚;〈卡门〉中为追求爱情不惜牺牲生命的卡门都令人难以忘怀。吉普赛人健康活泼的身影、自由奔放的个性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特有的光彩。 据说在开大辟地、上帝造人时期,上帝用粘土造了—个男人,又用男人的肋骨造了个女人。后来上帝觉得这个世界太沉闷了,—天晚上,趁男人睡觉的时侯,上帝取走了他的牙床骨, 一眨眼的工夫就造好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古普赛人,从此,生活变得有趣多了。 还有一个和上帝有关的传说是这样的:从前,圣乔治骑马到耶路撒冷去朝拜上帝,路上遇到了几个吉普赛人。他们说:“请你问问上帝,我们该怎样生活。”见到上帝后,圣乔治转达了吉普赛人的问题。上帝说:“吉普赛人从不来打扰我,让他们按自己的法律生活吧,这是他们的事。”看来,连上帝都这样偏爱吉普赛人,谁又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呢?只要有平坦的大路,阳光和空气,没有人能阻止他们快乐地生活。

吉普赛人和波希米亚人的区别如下:

1、生活方式不同

吉普赛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屠杀,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

而波希米亚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依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2、分布范围不同

罗姆人主要聚居地有:巴尔干半岛、中欧、美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西欧、中东、北非也有罗姆人居住。

而波希米亚人主要分布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美国。

3、民族性格不同

吉普赛人结婚较早,女性不少在未满20岁时就已成婚。吉普赛人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的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吉普赛人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

波希米亚人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终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法律。

-吉普赛人

-波希米亚人

《吉普赛女郎》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于17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布面油彩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该画作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奔放的吉普赛女子——她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

该画作通过刻画一个没有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宫廷妇女之矫揉造作且无拘无束富有生活情趣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美好生活的向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609年荷兰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在教育普及和追求思想自由的氛围中,产生了本国新兴的民族美术。它区别于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奢华艺术风格。已经摆脱宗教束缚,获得民族独立的荷兰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有了新的艺术要求——希望艺术品表现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骄奢*逸的宫廷生活。

另外,工商业和航运业的繁荣让荷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欣喜和自豪之情。因此,17世纪,荷兰的肖像画发展最为繁荣,不仅限于单人肖像,还有团体肖像。其中团体肖像画是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如给射击手连队、慈善机构的管理员团队画群像等,哈尔斯正是这类肖像画的重要代表,他的肖像画既不呆板,又带有符合市民要求的风俗性特质,因而供不应求。

哈尔斯是一个十分出色并极富艺术个性的画家,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豪放。这幅《吉普赛女郎》是他1628年—1630年创作完成的肖像画。

-吉普赛女郎

标签: 吉普赛人 吉普赛 波希米亚 上帝 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