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满族,我找到家谱中姓叫额吉勒恩噶吉勒恩 谁知道这个姓是啥意思? 翻译成汉语怎么说?,第1张

由于您家的家谱上的人名都是用汉字转的音,所以具体什么意思,这个我等帮你查一下。您先不要着急。

如果您家家谱上还有更多这样的名字,我都可以帮你作正规的翻译。

希望保持联系。

------------------------------------------------------

一世祖 额吉勒恩噶吉勒恩巴虎特克慎:

这不是满语名,而是蒙古语名,但是“巴虎特克慎”即不是满语也不是蒙古语。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我有个朋友会鄂温克语,找时间可以帮你问问。

二世祖 坦图木图:这也不是满语名,而是蒙古语名。

三世祖 他木齐代木齐(tamcidamci)是满语

---字面意:(挂住他,唯一的他)“齐ci”在满语中常作人称代词尾坠,这里指的就是这个孩子,本意大概是‘留住唯一的孩子’。

这里涉及满族民俗,过去满族幼儿习惯挂在摇篮里养大,孩子挂在摇篮里被视为安全的。所以用 tambi(挂着)去动词尾坠bi,换人称代词尾坠ci,取名为 tamci (挂住的孩子)。

四世祖 胡胡那(huhuna)是满语

---意思是:(吃奶的男孩子)大概这是个乳名。

五世祖 阿束布巴彦(aSububayan) 是满语

---字面意:(将富贵口中含)这是个少数民族习惯的比拟词,意思是说富贵的命运好比含在口中不会失落。

  台湾地名

  台湾的地名受三个因素交互影响,一是先天地形复杂、景观多变,二是移垦人口与原住民间的族群众多,三是政权更迭频仍,西洋、日本、中国政权互有更替。在三大因素交相作用下,台湾地名的丰富多元,在世界各地中少见。

  台湾地形特徵是山高谷深,火山带贯穿且断层纵横交错,夏季雨量丰沛又有台风侵袭,河川下蚀因冲积形成坑谷地形,时有豪雨、山崩滑土,带来河阶冲积扇与平原,一连串陷落盆地、地堑性纵谷等复杂多变,触发了福建、广东等先民敏锐反应与觉察,将自然景观引用成丰富且多样的地名。

  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中,有平埔族、高山原住民等众多族群之分,外来移垦汉族中,又包含了闽南福佬人与山领东、闽西客家人,在原住民与移垦汉族中,多元族群交错形成新的聚落,他们纷纷以各自文化与语言为聚落命名,使得台湾今日地名产生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与转化。

  地名另一作用是提供日常生活中定位功能,也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专有名词,经过社会实践才能被多数人所公认,且要经过一定传播和筛选过程,如果利用社会组织如行政机构的力量就能加速这个过程,台湾的行政区域,从早期海寇据点,到荷兰人、西班人的入侵强占,到明郑时期屯兵开垦,清廷设府省,日本人殖民统治,光复后的国民政府、民进党政府经营,迭经行政区域不断划分,湮灭不少旧地名,也创造无数新地名,在在使地名出现时空上的多样变化。

  要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民情、风习,必须探讨台湾各地旧地名的由来和含义,始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关於台湾各地的旧地名,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类型,兹分述於下:

  一、平埔语、山地语的地名:

  台湾在五千年前,就受到我国大陆文化的影响。古代华北各省的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遗物,在台湾各地都曾发现过,由此可资证明。后来,平埔族和山地同胞从南方移住进来,分布在台湾各地,因而平埔语和山地语的地名,可以在岛上到处找得出来。例如:高雄旧称打狗、嘉义旧称打猫、苗栗的吞(通)霄、新竹旧称竹堑、台北县的秀朗、台北市艋舺、大龙峒、北投等,都是平埔族的地名,台北县的乌来、南投县的埔里等,便是从前山地同胞泰雅族所使用的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二、从祖籍移殖而来的地名:

  移民们开拓了一处新的地方,往往就把他们祖籍的地名移植於新开的土地,藉以怀念故乡的山川草木、风俗习惯。如台南市的安平、屏东县的潮州、高雄县的旗山、台北县的淡水、台北市的圆山、芝山等,便是甚比较突出的例子。这些地名都是从移民祖籍福建、广东两省移植而来的。

  三、与荷兰人、西班牙人有关的地名:

  明季荷兰人窃据台湾,全部耕地,属於荷兰东印度公司,称为王田,不许私有,大陆移民和平埔族都是王田的佃农,今台中县仍旧保留有叫王田的地名。当时,大陆移民称荷兰人为「红毛」。今高雄县、新竹县,都保留有叫红毛港的地名。凡是类似这种名称的地方,就都是昔日荷兰船停泊的场所。台北县富贵角是荷兰语地名,该县三貂角也是一个西班牙语的地名。

  四、与郑氏之统治有关的地名: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进驻了台湾以后,郑氏三世二十二年之间,便以台湾为其反清复明的基地。郑氏治台后,立即采行了军队屯田制度,在台湾南部成立了四十多个屯田区。这种屯田,也叫营盘田,今天台南县仍旧保留著柳营、下营、中营、林凤营等等一类地名,高雄市有左营、高雄县有角秀一类地名,就是当时设有营盘田的缘故。还有郑氏从荷兰人接收过来的王田,把它改为官田。现在台南县的官田即是。

  五、与地形有关的地名:

  移民初到台湾,首先看到的当然是移住地的地形景观。到了定居以后,地形对於他的日常生活又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台湾各地,与地形有关的地名,似乎占有绝对多数。

  台南市的鲲鯓、嘉义县的布袋、彰化县的圆林、苗栗县的大湖、台北市的南港、嵌顶、中仑、内湖、竹仔湖、台北县的坪林等,便是较为显著的实例。

  按鲲鯓是海上沙洲的美称,布袋是形容河流弯曲,宛若布袋。圆林是指圆形的森林,都是说明当地地形的特徵。

  大湖、内湖、竹仔湖等,并非指湖泊沼池塘之类,而是指山间的小盆地。依照闽南语,山间小盆地叫湖,湖沼叫潭,池塘叫埤,因而在台湾,湖这一名词,并无湖沼之含义。

  南港、北港,是指河川的南岸、北岸,不一定有港口之含义。依照闽南语,港这一名词,仅指河川而已,岸上有无港埠设施,并非必须而不可缺少的条件。

  坪顶、坪林,就是平顶、平林,坪乃是平的俗字。嵌顶便是山顶,中仑就是山腰。依照闽南语,嵌、仑等都是指小山。

  此外,台中县的东势、苗栗县的南势、北势,也都属於与地形有关的地名。东势就是东方,南势、北势就是南方、北方。闽南语,惯以势这一字指示方向。习以为常。

  六、与移民垦植有关的地名:

  台湾南部,开拓极早。至於中部、北部,到了清初雍正乾隆之交,才开始著手大规模的开拓。因而与清初开拓有关的地名,在台湾的中部与北部特多。

  台中县的头家厝、苗栗县的田寮、台北县的枋寮、五股、九份、土城、竹围、新竹县的土牛、台北市的三张犂、六张犂、 十二甲 、石牌、鼓亭、公馆、木栅、宜兰县的五结、金结等皆是。

  头家厝是地主的馆邸、田寮是佃农的小屋。枋寮是木板小屋,往往建盖在采集樟脑的地区内。

  五股是五个人合资合股开垦的地方,九份是九个人出资出份开垦的田园。土城、土牛、都是土堡,竹围便是以竹篱笆围绕的城堡,这些都是开拓当初的「防番」设施。

  三张犂是三把犁头足以耕作的田地,六张犁则需要六把犁头。

  十二甲 便是新开的 十二甲 田地。另一说法是:在台湾田园算法,十分为 一甲 ,垦户以垦耕 五甲 土地配置一犁。以「甲」作为地名的,以未超过 十五甲 的土地居多,如果多出 十五甲 ,就以「张犁」来命名,以「甲」命名的集中在台湾南部,如一甲、 二甲 、 二甲 九、五甲尾、 六甲 、七甲等

  「结」的地名有一结、结头份、中一结、二结、中二结、顶三结、下三结、四结、顶五结、五结、下五结、六结、金六结、七结、十六结、十九结、三十九结等,以「结」作为命名的地名集中在宜兰县,主要是当时兰阳平原的垦首,采取结首制度向政府具结申领垦照之后,相互合资合力从事垦荒,在土地开垦完成后,则将各结首编号为头、二、三……以划分地段,结首获得分配的土地,加以编号称呼,后来移垦生产的聚落就以此来命名。

  在台湾,耕地面积,以甲为计算单位,始自荷兰人、西班牙人占领时期,而沿用至今。

  七、与防御隘寮九关的地名:

  台湾垦殖的居民,除了要克服天然条件如气候、地形上障碍与限制,还必须防范山林土著的出击,扩展耕地面积同时,也要有效抵制先民口中的番民来袭。

  一般的防御地点随著拓垦线向外、向前推进,这些防番设施处也因人口聚集成村,就直接以当时的营盘、隘、堵围、土城、土牛、红线、木栅、柴城、石城、铳柜等设置或设施来命名。

  「营盘」,起源於明郑时代的营盘田制度,以营盘为地名的有营盘口、营盘边、营盘前、营盘后、营盘坑、营盘脚、营盘圈、营盘仔等。郑氏各镇守驻扎的地方,要自耕自足,且耕且守就叫「营盘田」,是驻军自谋军粮的拓垦地,开垦范围就在军营附近,日久迁入或后来被清朝解甲的守军定居后,就形成聚落。

  「隘」是为了捍御生番出扰危害,在生番出入要冲戍守隘丁,用来保护开垦的设施,在险要出入口设有隘勇屯驻的寮舍,称为隘寮。每隘必有隘首一名、隘丁几名,以「隘」为地名的隘寮、隘口寮、隘寮顶、隘寮脚、隘界、隘丁、隘丁岭、南隘、尾寮、头寮、旧隘寮。隘寮通常兴筑在民番的界线上,各隘可呼应相援距离内,隘是民间自发为自卫而设计的防御建筑,由隘内的田园徵收隘租以维持自募的隘丁,清朝才开始设有官隘,也有官民合办的隘寮,而设隘处后来形成聚落时就以隘来命名。

  「堵」是土垣的意思,土垣一称为板,五板称为一堵,以堵为地名的,大多数在基隆河谷地及兰阳平原上,有头堵、二堵、三堵(皆在今冬山乡)、四堵(坪林乡)、五堵、六堵、七堵、八堵(三星乡),在生番出没的要隘,利用天然地势山河狭隘处,筑土石为垣墙,以堵作为阻隔,来保护开垦日久在堵附近所形成的聚落。

  台北市的石牌、鼓亭、公馆、木栅等地名,也都与「防番」有密切关系。石牌,便是官府所立汉「番」田园交界的界石。鼓亭、公馆、木栅等地,曾经都有过这些名称的「防番」设施,到后来才转变为该地方的地名。

  八、与汉「番」杂居有关的地名:

  最早从闽粤渡海来台的移民们,大多进入平埔族的聚落,和他们混杂居住,很少另外建立新的村落而单独居住。大凡旧有的平埔族聚落,通常都占有地利条件最优的地点,因此移民们也不得不先卜居於旧有的聚落附近,然后再作打算。台北市北投区的番仔厝、台北县的社后,台中县的大肚、彰化县的社口、嘉义县的番婆等地,曾经都是如上的杂居村落。

  九、与移民村落有关的地名:

  清初移民所开拓村落,其地名往往冠有新、大等形容词,以示吉祥。至於同姓村落,则采用冠有居住人姓氏之地名,以示其血缘关系。台北县的新庄、新店、桃园县的新屋、新竹县的大庄等,便是前者的实例。台北市的朱厝仑、桃园县的宋屋、彰化县的罗厝等则是后者的实例。闽南移民称房屋为「厝」,粤东的客家移民称房屋为「屋」,用语有所不同。

  十、与建筑物有关的地名:

  与建造物有关的地名,在都市裏较多。台南的风神庙、接官亭、新楼、南厂、台北市艋舺的大厝口、土地公口、桃园县的中坜、内坜、杨梅坜等皆是。「坜」是驿站的俗称。

  十一、与生产物有关的地名:

  从前台湾的农村、渔村的居民,喜欢用与生产物有关的地名。高雄市的盐埕、台北县的柑仔园、嘉义县的麻园、竹崎、南投县的鱼池、竹山、鹿谷、台北市的大稻埕等便是主要的例子。

  十二、与重要史事有关的地名:

  与重要史事有关的地名,可分两种。

  其一是在民间自然发生的:

  南投县的林圯埔、台南县的将军港、澎湖县的将军澳等。林圯埔是郑氏勇将林圯开拓的地方,现在改为竹山。将军港、将军澳,都与清靖海侯施琅将军有渊源,故名。

  其二是由朝廷、官府特地命名的:

  彰化县的彰化、嘉义县的嘉义。彰化旧名半线,原是个平埔族的聚落,到了清代初期,教化普及,因而乃取义显彰王化,由官方命名彰化。嘉义,旧名诸罗山,最初也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当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乱之际,当地居民同心协力击溃乱党,因而清廷嘉许其忠义,乃将诸罗山改称嘉义。彰化、嘉义这些地名,在台湾尚属希罕的事例。

  十三、另有以功名或官职为地名的

  例如保长坑、保长厝、乡长厝、统领埔、七老爷、八老爷、姑爷、秀才窝、范进士街、统领街、太保等。

  十四、与故事传说有关的地名:

  台湾各地,与故事、传说有关的地名,为数不少,其中,与国姓爷传说有关的,又占多数。台北市中山区的剑潭、北投的猪哥石、台北县的莺哥石、肉鸢山等地名,都以国姓爷的英雄传说为其背景,台南市的国姓港,相传也是一所国姓爷的古迹。此外,有关神仙传说的地名也很多,基隆市的仙洞、台北市景美的仙迹岩等均是。

  十五、与愿望有关的地名:

  如:太平山、太平岭、太平街、永乐街等等。

  十六、与日语有关的地名:

  台北市的松山、万华、高雄市的高雄、寿山、台中县的丰原、清水、雾峰。彰化县的花坛、田中、嘉义的民雄,以及东部各县大多数的小地名比比皆是。[1]

  十七、与水田耕耘灌溉有关的地名: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世榜在彰化二水一带兴建水圳,引浊水溪灌溉二水到鹿港的土地,人称「施厝圳」或「八堡圳」,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日昭和5年(1930年)时,灌溉嘉南平原的嘉南大圳才正式启用。

  「埤」是筑堤储水在池沼内,用来灌溉田地的设施,荷领时期就开始兴筑埤塘,例如嘉义市有「红毛埤」地名,至於聚落形成於埤、圳、塘附近,有埤硕、埤仔头、埤仔脚、埤仔墘、下埤头最多,还有老埤、埤头山等以「埤」命名的地名。

  「圳」是疏凿溪泉灌溉农田的人工灌溉渠道,以圳为聚落地名的,多在圳的头处或筑寮看守圳水的地方,有圳寮、圳头、深圳、三条圳等。

  还有以水命名的聚落,有水圳头、水尾、二八水、外水尾;还有圳头设水门分圳水成为支流,在圳头上游者称「头汴」,而上游到下游,设有水门地方依次加「汴头」之前称呼,例如四汴头。

  附注:

  彰化旧名半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二「叙山」在「斗六门诸山」之后的附注:「斗六门山甚多,北山在半线社界」,卷三「叙川」在「大肚溪」部份:「……经大肚社,为大肚溪,南受半线社、阿束社细流」,由此,即可证明至少在康熙二十四年,便已经有半线的名称。就半线的字面上来看,似乎非原住民的语音直接翻译过来,而是移垦的汉人所命名。线,有「路线」的意义。由於在明末清初的鸡笼(基隆),已有汉人的足迹,而自当时台湾政治、经济中心竹的府城(今台南市)视之,半线恰在中间,故半线之义在此。

别研究这么泛泛的东西,李姓世界第一大姓,来源超级复杂,很多分支,而且有些分支之间没有一点联系,只有共有一个汉字作为姓氏而已,如果你要去研究,说不清楚不说,还会缺少很多资料支持,而且很有可能会把支流当主流来说,把旁心当中心来讲。要研究的话,我告诉你,就研究某一支,比如陇西李氏、晋阳李氏、邯郸李氏。

一、TSKS韩剧制作组

09年第01波:《花样男子》翻译:米菲,sstar,右耳环,清心 ,西柚

09年第02波:《妻子结婚了》翻译:绕指柔刀

09年第03波:《KBS演技大赏》 翻译:八分音符

09年第04波:《SBS演技大赏》 翻译:八分音符

09年第05波:《该隐与亚伯》 翻译:ryujin 烂笔头 sstar 曼儿——停止制作

09年第06波:《胡萝卜**》 翻译:绕指柔刀

09年第07波:《自鸣鼓》 翻译:烂笔头 米菲

09年第08波:《1724妓房动乱事件》 翻译:绕指柔刀

09年第09波:《美人图》 翻译:海实

09年第10波:《纯情漫画》 翻译:绕指柔刀

09年第11波:《霜花店》 主翻 Hearther

09年第12波:《第45届百想艺术大赏》 翻译:下午茶

09年第13波:《浪漫岛屿》 翻译:漫天飞雪

09年第14波:《做得好做的妙》 翻译:sstar,漫天飞雪,海实,耳环

09年第15波:《贤内助女王》 翻译:曼儿 白菜头

09年第16波:《厨房》 翻译: 飞姐

09年第17波:《神赋予的任务》 翻译: 西柚

09年第18波:《男人故事》 翻译:sstar 八分音符 西柚 ryujin

09年第19波:《Cinderella Man》 翻译:Hearther

09年第20波:《超速绯闻》 翻译:Hearther 若水不争

09年第21波:《夏日密语》 翻译:心梦

09年第22波:《那个傻瓜》 翻译:sstar 拉普兰alleyhong 西柚 烂笔头

09年第23波:《city hall 》 翻译:烂笔头

09年第24波:《花样男子》 Special Edition MV 主翻 牧云 东东

09年第25波:《手机》 主翻 西柚

09年第26波:《善德女王》 主翻 楚天风云 若水不争 钰海

09年第27波:《Triple》 主翻 蓝影

09年第28波:《不能结婚的男人》 主翻:婴宁 梅花鹿

09年第29波:《作战》 主翻 sstar 烂笔头 天兰 燕燕

09年第30波:《朋友,我们的传说》 主翻 清心 Grace 天兰 银贞 燕燕 思含

09年第31波:《吞噬太阳》 主翻 Heather sstar 烂笔头 alley洪 曼儿 银贞

09年第32波:《礼物》 主翻 燕燕

09年第33波:《影子杀人》 主翻 jodonghyon

09年第34波:**版《朋友》 主翻:若水不争 米菲 拉普兰

09年第35波:《Partner》 主翻 秋月 燕燕

09年第36波:《七级公务员》 主翻若水不争 曼儿 右耳环 烂笔头 Hearther

09年第37波:《dream》 主翻:燕燕 钰海 蓝影 右耳环

09年第38波:《style》 主翻:米菲 烂笔头 sstar

09年第39波:《家族诞生》 从第55期开始制作 主翻:钰海 朴朴 Grace 水水 童言

09年第40波:《SBS人气歌谣》 从第541期开始制作 主翻:근이 楚天风云 月牙

09年第41波:《KBS音乐银行》 从第520期开始制作 主翻;小朴 蟠桃

09年第42波:《黄金渔场之膝盖道士 成宥利特辑》 主翻;荆轲

09年第43波:《MBC音乐中心》 从第175期开始制作 主翻;小朴 蟠桃

09年第44波:《魂》 主翻:钰海

09年第45波:《垂涎之岛》 主翻:楚天风云 钰海

09年第46波:《拜托**》 主翻:烂笔头 女鬼贞子 倒立的青蛙 ryujin 曼儿

09年第47波:《2009传说中的故乡》 主翻:婴宁

09年第48波:《向大地头球》 主翻:燕燕 钰海 女鬼贞子 蓝影

09年第49波:《五感图》 主翻:女鬼贞子

09年第50波:《爱你千万次》 主翻:东东 遗忘 锦海 忧郁的仙女

09年第51波:《十亿韩元》 主翻:可爱的小扬扬

09年第52波:《海云台》 主翻:银贞 燕燕 香花 由米

09年第53波:《是美男啊》 主翻:烂笔头 秋月 sstar 米菲 由米

09年第54波:《你笑了》 主翻:乌龟

09年第55波:《IRIS》 主翻:Hearth

09年第56波:《热血商人》 主翻:钰海

09年第57波:《创造情缘》 主翻:燕燕 东东 emily 香花 善善 右耳环

09年第58波:《M!count down(倒计时) 》主翻: 几棵 蟠桃

09年第59波:《天使的诱惑》 主翻:小绿 朗逸若水

09年第60波:《hero》 主翻: 朴朴 钰海 女鬼贞子 蓝影

09年第61波:《黄金渔场之膝盖道士 河智苑专场》 主翻: 钰海

09年第62波:《非正常同居》 主翻: 莲花

09年第63波:《天下无敌李平冈》 主翻:莲花

09年第64波:《第46届韩国大钟**奖》 主翻:锦海

09年第65波:《国家代表》 主翻:烂笔头 米菲 sstar ryujin

09年第66波:《强心脏》 主翻: 烂笔头 荆轲 芋头 凳子 艾龙 炎儿

09年第67波:《两天一夜》 主翻: ryujin 香旭 京云 小错 emily 善善

09年第68波:《圣诞节会下雪吗》主翻:芋头 安宁 luna

09年第69波:《2009韩国MAMA音乐颁奖礼》 主翻: 米菲 芋头 蟠桃 妍 舒 嫣诺

09年第70波:《兔子和蜥蜴》 主翻: 倒立的蓝青蛙

09年第71波:《MELON AWARDS》 主翻 蟠桃

09年第72波:《千秋太后》 翻译:绿草茵茵 宝宝

09年第73波:《清潭菩萨》 翻译:lh0117

09年第74波:《如花似蝶》主翻:默默往上游

09年第75波:《2009SBS歌谣大战》 主翻:蟠桃 Katiemailer Momoko

09年第76波:《2009 KBS歌谣盛典》主翻:蟠桃 云

时间轴:小可莲 馨馨 丫雅 小薰 破破 画画 小V 韩版V 朽鸟 叮当 秋千 小玉 德过港治 猪宝 彩彩 橘子 火云迎 三二 阿连 小无 艾艾 嘟嘟 MYTH 宝贝 以为 考拉 黑涩会 飘飘 泰抽 飞飞 杰西卡 Annie

策划:子寒 画画 小可莲

协调:子寒 画画 小可莲 丫雅 馨馨

压制:破破 画画 子寒 丫雅

特效:画画 星星 小可莲 馨馨 空乱

海报:画画 7夕 馨馨 飞一样轻 在水一方

发布:破破 画画 子寒 丫雅 悠悠 翩翩起舞

——————————

以上是 凤凰天使 做年终总结的时候,总结的2009年的翻译的韩剧的所有目录。

嗯,非常感谢 天使的,为我们带来那么多好看的韩剧。

畲族李姓 畲(she),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即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1982年统计约有368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姓。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犹太人中的李姓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代;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 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500余户,约4000余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三、赐姓改姓

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全族感到无尚荣耀。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以前咨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李勤(594—669) 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粲 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 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 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 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 河西人,本姓安,膂(1u)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臣 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献恒、赵、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 其祖先为河曲(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代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 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 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 回鹘(即回纥)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介绍文件

李姓迁徒史

李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 (今辽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 (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 (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里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余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 (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佑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里,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5个月后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里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里;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后,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后,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后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后,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后,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标签: 地名 台湾 营盘 台北市 台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