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武状元为何会被称为五百年一出的贤者?,第1张

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一场仗义的胜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排兵布阵的好坏,故而,古代许多将领在空闲之余皆会学习兵法。古代兵法很多,比方说《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太公望兵法》、《张良兵法》等,各种兵法书中讲了许多打仗之时布阵之法,各种阵法也有一个响亮的名称,诸如一字长蛇阵,八门金锁阵,而最为人所熟知的阵法莫过于三阵即“天阵、地阵、人阵。”

历史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天阵、地阵、人阵”出自于古代军事著作《六韬》一书之中,《六韬》既是前面所言的《太公望兵法》即《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作者便是我们熟知的姜尚姜子牙。对于《六韬》所讲述的“三阵”,后世之人的看法各不相同,理解深度亦有所区别。纵观历朝历代诸子百家言论,笔者悔昔对于唐代员(yùn)半千所理解的三阵之意比较认可,那么他是怎么理解《六韬》所讲述的“三阵”的呢?且听笔者悔昔继续道来:

在言及其对三阵的理解前,笔者悔昔先简单地向列位介绍下员半千。员半千,唐代齐州全节人,其祖本姓刘,北魏时被皇帝赐姓“员”,故而后世子孙皆以员姓。员半千,本名余庆,曾拜师当今名士王义方,王义方见员半千智慧超群,非是泛泛之辈,于是这样评价他道:“世间五百年出一品德才能出众的贤者,而你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说法。”王义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这余庆倒也不谦虚,接受了这一说法,直接将名字改成了“半千”。

历史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员半千,自幼聪慧,熟通经史,年纪小的时候就被举为童子,长大后,连中八科制举,被授武陟县尉一职。未过多久,半千又参加了岳牧科举考试(注:岳牧,指封疆大吏),唐高宗在武成殿亲自考核。唐高宗考问众考生道:“兵书上所说‘天阵、地阵、人阵’三阵,他们各自说的是什么?”

听完皇帝的考题后,众考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答案,还没等别人想出答案来,这员半千就上前回答高宗的问题道:“陛下,我看过许多典籍,也听过许多人的看法,他们有的认为所谓的‘天阵’指的是星宿的孤虚;地阵,是指山川的向背;人阵,是指军队各编织的相互协调。对这样的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行军打仗,军队以仁义之名出师,犹如老天所下的及时雨,惠及黎民百姓,山川田野,乃天阵;行军打仗,军队要有充足的食物,且能边作战边耕种,充分能够利用地利,这便是地阵;善于用兵,善于带兵的人能够使三军将士亲如兄弟,团结和睦,心往一处使,这便是人阵。打仗要是离开了这三阵,那么就没有资格与人交战,战必输。”对于员半千独到的见解,充分的认知,唐高宗十分的高兴,听后非常赞同员半千的看法,并对其进行了奖赏封赐。

历史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后来,武则天坐上了皇位,她于长安二年正式开设武举选拔武将,考试考上瘾的员半千也积极报名参加了比赛。结果这一考员半千拿下了第一名,成为唐朝的第一代武状元,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位武状元。员半千,一生侍奉了5位皇帝,于玄宗皇帝开元二年去世,享年94岁,在那个时代不可不谓长寿也。

上文节选出自《孟子·万章》,以下没有译文,皆是随笔

         前文 讲到,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孟子也说过,仁义的实际表现,就是对父母孝顺,对兄弟亲近。在《孟子·离娄》中,主要阐述了“不孝”和“不义”的几个方面以及对孝的大概解释。而在《孟子·万章》中,就开始举例子,以辅证孝义。上文主要节选了“舜往于田,号泣天”以及“舜的兄弟象要杀舜”的故事。舜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对想要残害他的兄弟宽容,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或许是因为儿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舜到了五十岁仍旧爱慕着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古代对于孝道是十分看重的,但是人们总是要成家立业,会和父母分开,像舜这样年长保持赤子之心对待自己父母的,难能可贵。

        上文中,个人最喜欢的一段话:“ 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 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这和我们熟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着强烈的反差。孟子对男婚女嫁的观点,更倾向于现代人的“婚姻自由”的思想,甚至还更狂野,告都可以不告诉父母,自己娶了就是。

        上文铺垫许久,是为了说明舜是一个至仁至义的贤者,因此而得到天下。而且,孟子认为,天下不是尧让给舜的,更不是舜抢过来的,而是天下选择了舜,是天下的百姓选择了舜。“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大禹和大禹的儿子启,也是这样:“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

1 古代贤者人际交往的例子

白居易与元稹(元稹与唐好多人都有交集,你可以查查),元稹死的时候白居易为他写了碑文(?挽联?),白用这笔润笔费捐助洛阳香山寺,从而有了“香山居士”这个名号!

顾贞观与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那位),因顾两首《金缕衣》而深交,“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而纳兰助其救出好友吴兆骞,更与吴结交。“君在巫山第几峰”等句流传着。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楼主你问的姿势有问题,这样的栗子很多,糖炒的还是红烧的,都有,如果楼主真的有问题不妨先查查,伸手党不好啊!

求赞同。。。求积分

2

1、“是心”,即渴求生命、厌恶死亡之心2、即前文中说到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即对于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3、这句话是说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更加论证了文章的论点4、使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5、“生,亦我所欲也”与“舍生而取义者也”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贤者和普通人作对比6、舍生而取义。

3 古代贤者以史为鉴来治理国家的事例

1、以史为鉴:吸取隋朝短命的教训,要以民为本,抚恤百姓。以人为镜: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大胆进柬,指出皇上的不足。此话是唐太宗在魏征死的时后说的,他说魏征死了,他失去了一面镜子。

2、人物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3、人物影响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标签: 孟子 兵法 父母 古代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