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三国的司马家族为何将新王朝取名为“晋”?,第1张

结束三国之后,司马家将新王朝取名字为“晋”,是有原因的,这个晋字,是和“晋王”这个爵位有关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司马昭以及哥哥因为被魏帝被封为晋王在先,且给其的封的地盘包括太原和上党等10郡,大约是现在的山西一带,所以现在山西的简称为晋。

司马炎继承了他父亲司马昭的晋王爵位,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自古以来,做大事的人要讲究名正言顺,否则,没人跟其后面效劳,能够领导群雄,有名有爵才会有号召力。 

曹魏景元四年,也就是公元263年时,司马昭实际已经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他受封为晋公,第二年,进爵晋王,这路子完全走得就是当年曹操的路。所以,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点冤枉他了,毕竟他和曹操都是一丘之貉,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区别。   

到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爵位,就紧锣密鼓地准备当君主了。有曹丕做榜样,一切程序都驾轻就熟,当时文臣武将们也没有太多反对。名义是“禅让”,诏书中要指明禅让给谁,不能先罢黜“晋王”,另立名号。

因此,司马炎看似惭愧地接受皇帝的位子,定国号为晋,以示他对前朝的感恩。

他既当了皇帝,名义上,还遵守了该有的礼制,这样就是师出有名,当皇帝当得硬气,名正言顺,省得一些饶舌之人,说什么谋逆的鬼话。

一听到光山这个名字,大家肯定觉得是和一座山有关,但巧合的是,光山也有个名人也叫“光”,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走进光山县,留意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处建筑你会发现,“司马光”这个名字随处可见: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广场、司马光中学等等,那么,司马光与光山县到底有着什么关联呢?

  北宋的时候,司马光父亲司马池由四川到光山,于光山县生下司马光,因为生于光山、所以起名叫司马光。看似这个名字信手拈来,其实背后有着极深的寓意,而这美好寓意正与跟光山这地名有关。

  当地人说,淮河南岸有个山,山峰叠翠,高耸岸边,朝霞夕辉,被河水倒映在青山之上,“每有光耀”、“浮光熠彩”,因而叫做浮光山。而光山县的名字也是因此得名。司马池觉得光山此名吉祥又有纪念意义,便给儿子取了“光”字为名。

  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第一次出现州治,后来建有光城镇,公元598年,改光城为光山县,一直沿用至今。说起现在的光山,可算作是一座“红色文化名城”。除了县城里的邓颖超祖居,这里的各个乡镇都有红色遗址,如白雀镇的白雀园革命旧址群,砖桥镇的王大湾会议会址等等。

因为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可以取,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

扩展资料:

古人的明、字、号:

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通常都是称字。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

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是没有名字的,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比如父亲姓李,第一个孩子叫李大,第二个儿子叫李二,要么就是花钱送礼找认字的先生给取个名。

古人的号则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号,也就是自称的,另一种就是别人送的号。比如说晋朝的陶渊明,他家门前栽了五棵柳树,他就自称是五柳先生。又比如三国时蜀国的谋士庞统,他的号叫凤雏,他这个凤雏和诸葛亮的卧龙一样,都是庞德公送的。

—表字

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标签: 光山 司马 光山县 的人 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