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的名字与状元有什么关系,第1张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趣事。

唐睿宗李旦,又名旭轮

唐睿宗景云三年(712年),是一个改过三个年号的奇特年份。可睿宗感到景云还是不太吉祥,没过多久就改为道家气味颇浓厚的太极。到了八月间,无能的睿宗感到难以君临天下,就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李隆基当了皇帝,又把这一年的年号改为先天,这个年号也颇有道家气味。李隆基被尊为玄宗,死后不久被尊为太上至道圣皇天帝,更具有道家气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唐代的皇帝姓李,道教所尊奉的始祖老子也姓李,他们就附会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因而道教在唐代十分受重视,年号和尊号有道家气味也就不奇怪了。这一年录取的状元常无名,就因为他的名字和道家颇有关系而沾了光。姓常又以“无名”为名,自有不寻常的来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不寻常的名字出自《老子》即道教重要经典的第一章,在信崇道教、尊崇老子的时代特别讨巧,因而被看中了,一下子就成了状元。但靠名字而成为状元,基础毕竟不牢靠,此后他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最终还是个无名之辈。

明洪武十八年的状元本应是花纶,但等到拆号唱名的时候,朱元璋却说,我夜做一梦,状元姓丁,不姓花。主考大臣们随即翻阅试卷,找出个名次较后的丁显,本是个太学生。朱元璋说,姓丁名显,自然应“显”,状元就应当他做。本来毫无希望的丁显竟成了状元。这个幸运的丁显,与朱元璋并非沾亲带故,也不曾写过惊人诗文,朱元璋是否真有过那么一个梦也难以查考。从多种史料推测,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朱元璋晚年多猜善忌而又自以为圣明。他猜忌大臣,很多功臣武将因此不得善终。他怀疑阅卷大臣玩把戏,拉私人关系,所以特地挑出个丁显,以显示自己至明至圣,洞察一切。可笑的是,这个丁显后来也没有“显”出多少才干!

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多少继承了他的流风余韵。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殿试,考官想取顾文秸为状元,因为“秸”字生僻少见,就改取洪英而代之。洪者,合了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英字则可作“英豪”、“精英”多种褒义解释。洪英做状元自是胜过前者百倍。永乐十六年的状元是李马,唱名的时候,随侍的太监听到不太雅观的“马”字,不觉失声而笑。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这次却说:“这是一匹好马。”但他也感到“马”字不雅,提笔在“马”旁加了个“冀”字,赐给李马一个新名李骥,希望李骥以后能一日千里地为他效命。永乐二十二年甲辰殿试时,原拟取孙曰恭为状元。明成祖看了大摇其头,说“曰恭”二字合起来是个“暴”字,于是降为探花,状元换成邢宽,说“宽”恰与“暴”相反。因为永乐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很多大臣不服,他就大开杀戒,排除异己的手段极其残暴,所以就特别忌讳那个“暴”字,孙曰恭就因此失去了状元。邢宽,不就是“刑政宽和”嘛,好!于是邢宽稀里糊涂地成了状元,他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姓竟会因为音同而和刑罚连在一起。

有的名字本来很好,可生不逢时也可能失去状元。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殿试,状元本是祁顺,这个姓名连起来就是祈求顺从、孝顺,要说符合君主专制对臣民的要求,没有比它更贴切恰当的了。然而不幸的是,祁顺与英宗的名字祁镇相近,传胪唱名多所不便,于是状元就换成了王一夔。

古代科举考试中还有很多考生因为名字的谐音不好而与状元失之交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预定的状元是吴情,殊料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无情”。无情的人自然不能做状元,只好换。阅卷大臣正在争论中,嘉靖帝却发话了,他说夜里做了个梦,西北方的天上响雷,这必然是状元出在西北的征兆。嘉靖帝是真做了这么个梦,还是想起来朱元璋这个老祖宗梦见姓丁的该做状元的故事,这不重要,因为问题的实质不在梦之真假,而在皇帝们选状元表面上非常认真,实际上却常常如同儿戏,喜怒无常。阅卷大臣把试卷翻到近第三百名时,找出个秦鸣雷,再一查籍贯,他是陕西人。陕西是古代秦地,秦地正在西北方。嘉靖帝说,他的梦就应在这个秦鸣雷身上,秦鸣雷因而成了状元。

清代因名字谐音而失去状元的也不少。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却因读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剧中王魁忘恩负义,在桂英资助下中了状元后,感到曾与 桂英厮混,太丢人了,就设计把桂英杀死了。顺治听到高唤王揆,就开玩笑说:“是负心的王魁耶”这下可不得了,王揆马上就被抑为第三甲。同治七年,江苏人王国钧殿试成绩优异,被初定为一甲。国钧这个名字,从字面上看是不错的,国钧者,国家重任也。白居易《赠樊著作》中就有“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之句。但慈禧太后看了很不高兴,念了王的姓名说:“好难听。”因为这三个字与“亡国君”相谐,实在大不吉利。王因此被抑置三甲,蹉跎以终。

有的人名字吉利、吉祥,就交了好运。顺治十六年,昆山人徐元文,考试成绩虽在前列,却并非优等,只是顺治帝认为他这个名字好,仪表也好,特把他定为状元。传胪(即唱名及授官、谢恩)之后,顺治帝又亲自召见徐元文,赐给他的冠戴“优于旧典”。因为顺治帝特别钟爱,徐元文官运亨通,后来当了宰相。乾隆五十四年的殿试,乾隆帝审看主考大臣们呈上的前十名卷子,一件件地往下翻,看到胡长龄的名字,就开玩笑地说:“胡人乃长龄耶”乾隆帝这时已经七十九岁,正盼望长龄,要借胡长龄名字的吉祥,亲定他为状元。

古代名字状元书生

关于什么书生的啊,很多啊.

其实你这种改名字的很简单的,无非就是想个名词或者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的名字吧.以下给你推荐几个:

低调书生,粉面书生,犀利书生,最牛书生,下流/*荡/书生,嘻哈书生,我是书生,暴力书生,传奇书生,神话书生.....

如果长度允许的话,六个字的更牛些:

我村最牛书生,阳光之吻书生,梦幻红尘书生,沧海孤独书生...

书生叫洪林。《中国奇谭》讲述的是狐狸和书生的故事,洛阳有一位书生,名叫洪林,本是官宦之家,生活优越,奈何官场险恶,洪林父亲因得罪了高官被打入大牢,还抄了他家致使洪林跟他母亲流落街头,最后落脚于一破庙之中。

古代书生别称有儒生、书簏、书库、书*等。

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

书*,“*”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书癫,喻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如陆游在《寒夜读书》一诗中曾用“书癫”一词自我解嘲。

扩展资料:

一般中了秀才以上的人可称儒生。中了秀才可称小儒生,中了举人可称(中)儒生,中了进士可称大儒生。因为,在过去不熟读理解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名著,不要说考取进士,就连考取秀才也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般中了举人、进士就可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呼儒臣,做武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称儒将。

中国的儒称现象,是在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历史社会的正统思想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后出现的,自汉以来,儒士、儒臣、儒生、儒史、儒吏、儒将、儒相、儒医、儒商等概念相继出现,这些概念不仅标明正人的身份,而且无不含有矜夸的韵味。

-儒生

根据你的班辈,个人建议蔡汉林,或 蔡林汉。取翰林谐音。因你的姓氏笔画较多,所以名不宜太复杂。若你喜欢传统文化,可分别取名、字、号等,亦不失为上上策。如:蔡泓,字汉林,别号:秋书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你

标签: 状元 书生 儒生 名字 的人